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二卷 臨鄉 第114章 支渠四通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水網可比葉脈。

葉片肥美,全靠葉脈輸送養分。正如水網對水田的滋養。西澱掘鯉澱,東澱溢流澱。是兩處難得的聚水之地。此水若在江南,必早行圩田。北地圩田卻無跡可尋。究其原因,此處水患頻發是其一。北地不曾稻作是其二。

北地稻作第一人,自然是劉備。

說起來,若不是手眼通天的張教主鼎力相助,劉備難有今日聲勢。一直以來,劉備總有一種感覺。張教主或許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樓桑的一切變化皆瞞不過他,便是此因。

通渠治水,時下能人輩出。

澱區之所以水患頻發,民生艱難。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旱地不堪水患。土地屢遭浸泡,爛成泥地。旱地作物不能適應,連年減產。如鈍刀割肉,故而民生凋敝。

想改水田,除了通渠,還要有足夠的秧苗。

於是缺少稻苗,便成了臨鄉周圍民眾,無力改種水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育秧對劉備來說,也頗為不易。一開始只有自家百畝水田能育秧,然後舉族育秧,再到十里樓桑育秧,最後到酈城、都亢二城育秧,如此層層推進,才將水田規模逐年擴大。饒是如此,一路從百畝擴增到百萬畝之巨,亦用了近十年時間。

如今有水田一百五十萬畝。即便再有一千萬畝,劉備也能輕鬆育秧。

循序漸進,積水成河。才有了臨鄉今日的政通人和,富甲一方。

種田亦要順從天時地利與人和,此乃事物發展的天然規律。想想看,若無從點滴開始的聚集。即便給劉備一百萬畝良田,又該如何稻作?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