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時間很緊,多少用於繪製圖紙,多少用於粗胚定形,多少用於精細打磨,都是需要統籌規劃的。
某個環節時間拖得過長,就有可能導致最後的疏漏甚至全盤失敗,這一點,在許問以往的工作中有過無數次深刻的體會了。
確定完方案流程,許問看了眼外面的日晷,給手邊的水漏加滿水。銅壺內,細微的水滴聲滴滴答答響起,就此開始計時。
真正困難的環節來了。
許問放下筆,拿過旁邊的半成品木箱,觀察了一陣子,開始拆卸。
這個百寶箱是以榫卯結構連線在一起的,用的可拆卸的明榫,也沒有用魚鏢泡粘連,許問甚至不需要使用工具,徒手就能把它拆開。
拆開一件東西不是難事,要把它還原就沒那麼簡單了。
許問每拆開一樣,就用炭筆在這部分零件的表面做個記號,寫上編號。
這個編號是以他自己的習慣擬定的,除了零件本身的順序以外,還註明了它被拆下開之前所在的位置,方便未來的還原。
這是上次丁令在酒桌上隨口提到的當代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做法,許問覺得很有意思,直接學習了過來。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連天青的確是強得驚人,所有拆下來的零件都能憑記憶直接還原,像他這樣的普通人,還是老老實實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更好。
很快,這個百寶箱半成品被拆成了無數零件,按順序一個個整齊放在工作臺上。同時,許問還把剛才拆卸的過程在紙上畫了十幾幅簡單的流程圖,畫完之後,整個百寶箱的結構就已經在他心裡基本確立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