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清理了桌面,把元代龍泉窯褐斑蒜頭瓶放到顯眼位置,拉著鹿欣坐在自己旁邊,示意她先觀察。
這件蒜頭瓶經過修復,恢復了典雅的器型,釉水厚潤。
鹿欣拿著瓶子看了半晌,數了數瓶子有褐斑,然後問到:“是有褐斑裝飾的原因,還是燒造年代的原因?”
沈瑜說道:“器型和燒製工藝都有關係。
咱們先看器型,蒜頭瓶最早是在漢代流行的青銅器器形,北宋《宣和博古圖》中即著錄有數件漢代青銅蒜頭瓶。
古銅器收藏著錄的印行更為當時的銅匠和陶工提供了創作的靈感。
如這件蒜頭瓶,龍泉窯工不僅模仿了銅器的器形,連同銅器上的弦紋亦忠實模仿,可見其崇古之心。蒜頭瓶的器形似不見於宋代瓷器,或為元代龍泉窯的創新器形。然而從明清兩代蒜頭瓶的流行可以看出這種復古器形是成功之制。
在扶桑茶道中,此種蒜頭瓶器也是被作為花器使用的。因此這種瓶在扶桑又被稱為“花生”,是指使花繼續生長並用做裝飾的花瓶之意。不過,考諸文獻,“花生”這一概念其實源於我國明代。在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一書中就有“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用以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則就瓶結實”的記載。由此也能看出,遲至明代以瓶養花已經在文人中成為一種風尚。
在宋元時期,此類蒜頭瓶應為文人書房中的清供,以示主人好古博雅之情。有趣的是,宋人將《宣和博古圖》中著錄的幾件漢代蒜頭壺稱為溫壺。其中《漢山龍溫壺》的考釋說道:“上為之口可以貯湯,蓋溫手足之器”。我們現在知道蒜頭壺這種器形在漢代是作為酒器使用的,絕非溫手足之器。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