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個雅典人握過手後,要數一數自己的手指頭。這是流行於歐洲的一句諺語。
如果世界上只有兩個雅典人的話,那就會產生三個政黨。這也是流行於歐洲的一句諺語。
約翰·宋想著這兩句話,翹起嘴角微微一笑。全歐洲都說雅典人善於玩手腕,可實際上希臘公元前輝煌過,現在則只是南歐一個貧窮的小國。手腕和頭腦並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財富。
雨絲從窗戶中飄灑進來,拂在臉上涼絲絲的,好不快意。他坐在一張八仙桌前,用宜興泥壺給自己斟上一杯綠茶,一仰脖子灌下。當他用手帕擦拭順著下巴流到脖子上的茶水時,四下看了看,老城隍廟的這間茶館裡坐了不少茶客。有的人邊喝茶邊打量這個金髮碧眼的西洋男子。他覺得,所有投向他的目光都是畏葸的。這在他來講已經習慣了。東方人似乎只配這麼偷偷摸摸地打量西方人。
他又給自己滿上一杯,仍舊一口吞下。這麼小的杯子也就夠一口的。哪能像身邊那些中國人一樣,一小口一小口地品茶,最後一口還用嘴唇“吱兒”地嘬出一聲響來。
他喝不出這茶有什麼好賴,卻認為比周圍那些有滋有味地品茗的中國人更瞭解中國的茶文化。
上古的中文中沒有“茶”字,先秦古籍中只有“荼”。中唐以後始見“茶”字。唐代陸羽的《茶經》中說:“一曰茶,二曰檟,三曰伐,四曰茗,五曰荈。”就這麼一個茶,鬧出了五個名字。茶原只是清熱解毒的飲料和僧人坐禪時用以醒神的,至唐宋時即已國中皆飲。風流了大半輩子的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把製茶工藝細分為二十條,可見從皇帝那裡就反映出了中國人的繁瑣,就像德國人那樣善於囉囉嗦嗦地在流程上動腦子。唐宋時飲茶用的是茶餅,飲時需烹煮;元代始用散茶;明代才有“妙青”製法,改為開水衝飲。在茶上充分反映出中國人有時比日耳曼人還日耳曼。如飲茶講究水質,《茶經》中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之謂。還有各地水分高下之說,如楚水為第一、晉水為最下,甚至共分為二十等。飲茶還講究煮法。《茶經》有“其火用炭,次用勁薪”之說,又云:“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謂煎茶只可三沸,否則就火候太過。此外,飲茶用的容器也講究產地、瓷質與瓷色。這裡更有一大套。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