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七卷 大國博弈話二戰 第一百九十五章 圍三闕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為了開啟一條“逃命走廊”,在以前的步兵突擊沒有達到目的的區域,蘇軍指揮官集中了剩下的所有能利用的火炮存貨,決定在投入步兵前先用他們的“戰爭之神”來給予防守者最猛烈的打擊。在這次被稱為“最後的瘋狂”的炮擊中,擔任主角的是蘇軍裝備的132毫米“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以及152毫米ML-20加農榴彈炮和殘存的一切其它口徑的火炮。

由於中國在蘇聯成立之初的西伯利亞戰爭中,蘇聯紅軍吃了中國火箭炮的大虧,蘇聯人在戰後便開始了關於火箭炮及航空火箭的研製工作,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批次生產火箭炮。經過軍工人員的努力,首批批次生產的火箭炮順利的通過了測試,但各方面效能同中國現役火箭炮相比仍有差距,特別是在射程和精度上。從那時起,火箭炮便開始批次生產並小規模裝備部隊。初期的一般編為獨立迫擊炮營或連(為了保密,不用火箭炮的名稱,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但是炮架上有一個代表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的K字,蘇軍便稱其為“喀秋莎”),一般在戰鬥中主要用於“堵口子”。堵住了就用火力支援步兵反擊;堵不住則可以利用良好的機動效能撤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軍在東西兩條戰線上都使用了火箭炮,尤其是在西線,蘇聯人的火箭炮讓德軍吃了不少的暗虧。但蘇聯人很快便在實戰中發現,他們裝備的BM-13型火箭炮在泥濘路況下的越野機動性不夠,於是便想開發一種履帶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夠搭載132毫米火箭發射架的履帶底盤只有T-34和KV系列的底盤。顯而易見,在當時急需坦克的戰況下,炮兵是不可能獲得這些底盤的。無奈之下的蘇聯人只好選擇了過時的T-40水陸坦克底盤,此外還將一些火箭炮安裝在了拖拉機上。由於這些笨傢伙在機動作戰中根本無法跟上部隊,因此都沒有定型和批次生產。這些亂糟糟的火箭炮反映出了蘇聯當時面臨的近乎山窮水盡的境地。由於火箭炮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蘇聯人開始不惜一切代價尋找可以利用的底盤。這時美國人來幫忙了。在北極航線開通後,大批美援物資源源不斷的透過英國運抵蘇聯。其中最珍貴的當屬各種運輸車輛了。美國的通用卡車的效能比蘇聯自己的卡車好的多。因此蘇聯1943年以後生產的火箭炮幾乎都是以通用卡車為底盤,此外,蘇聯人還在美國卡車底盤上生產了36聯裝、48聯裝以及72聯裝的火箭炮。此外,蘇聯人還研製出了一些裝在摩托車和摩托雪橇上的另類“喀秋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