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生的華夏共和國來說,華俄戰爭帶來的不光是軍事上的偉大勝利和經濟復甦的巨大助力,實際上,華俄戰爭在很大程度上還推進了華夏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改革,使國家機構的組成進一步完備,從政治制度上奠定了華夏民族復興的基礎。
在清朝覆亡,華夏共和國成立後,華夏共和國的政府機構同中國以前的各個封建王朝都不相同。由於戰時需要統一事權,因此華夏共和國軍隊的事務由軍務部全面負責,行政上的事務由政務院負責。政務院負責主管華夏共和國所控制的區域內的一切行政、經濟、外交等事務,可以說囊括的領域非常廣大。因而負擔也非常重,不過考慮到中國自晚清以來的歷次政治改革都遇到了重重阻力,而這一次因為是面對一場關係華夏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戰,因而在政治改革方面所受到的壓力相對以前要小得多,使得中國的政治制度改革得以順利的開展。
華夏共和國政務院的最高領導者是“執政”,也是華夏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另有八位稱為“參政”的委員,分別主管不同的部門。這其實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合議制,誕生於清朝覆亡之後,共和時代之初,這些人都是晚清時中國中央和地方官員當中的實力派人物,採用這種“集體領導”的制度在當時是一種權宜之計,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國家迅速的從動亂中穩定下來,在國家走上正軌之後,這種“多頭領導”帶來的弊端也逐漸的顯露了出來,而且由於中國“初行共和”,國家制度當時還相當不完備,而太過劇烈的變革則會造成社會的劇烈動盪,因此只能一點一點的實行變革,而華俄戰爭則大大加快了這一變革程序,因為戰爭需要的是雷厲風行的高效率,因此在華俄戰爭結束後,華夏共和國政務院取消了這個多頭領導的合議制和參政的職位,政務院下面由原來的十六個部增加到了二十多個的部或者署,分管不同領域的工作,直接向執政負責,使得職能進一步明確,例如軍務部被取消,原來的職權分別劃給了“總參謀部”、“海軍部”、“陸軍部”、“武備部”和“後勤部”,除了原來的“工業部”、“農業部”、“商業部”、“司法部”、“外交部”、“鐵路部”、“礦務部”、“郵傳部”、“交通部”、“民政部”、“監察部”、“警務部”及負責情報和安全事務的“軍情總處”和“安全總署”外,像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部門如“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總署”等等也一一建立了起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