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想出去闖一闖。”孫武恭敬地道,“這麼多年來你對我的教誨弟子沒齒難忘,心中感激不盡,可惜無以為報……這個……將來有一天,我會回來陪著你的……”
說這句話時他面色凝重,看得出捨不得離去。
“甚好!”王詡想要控制情緒,但不知不覺眼眶還是溼潤了。
如此靜默了一會兒,王詡道:“你告訴我,在雲夢谷學習十餘載,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孫武想了想,忽道:“無知。”
“何意?”王詡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微一皺眉。
這個回答完全出乎王詡的意料,試問在這個紛繁混亂的時期,有幾個人能潛下心來做學問?
孫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博覽群書,通曉古今,五門鬼谷學問幾乎門門優秀,為什麼反而會用到了“無知”這個詞?
“學得越多,弟子越感覺自己不懂的學問越多……”孫武目光中閃過了一絲困惑。
王詡輕捻鬚髯,微微頜首。
這世上極少有人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一旦意識到了,那麼他的思想上必定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但同時,也會產生迷茫感,繼而失去前進的動力,必須加以好好引導。
他慎重地沉吟了片刻,道:“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你能意識到自己無知,恰恰是有知的開始……”
這是《莊子·養生主》裡的一句話,寓意深刻。
孫武一愣,細細品味後似有所悟:“明白了,多謝師父指點,我會繼續堅持下去的。”
“孺子可教。”
“對了老師,臨行前能否為我占卜一課?”
“當然,不知你是打算卜卦,卜物還是卜字?”王詡反問了一句。
孫武道:“昨夜徒兒已自測一卦,得了一個乾卦,六爻未變,卦象落在了初九爻上,寓意此番下山要暫時隱居起來等待最佳時機。”
“對!”王詡肯定地點頭,孫武的易學造詣不低,他的解讀沒有任何問題。
乾卦的象辭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初九的爻辭為,潛龍勿用,意思是潛藏的龍不要施展才華。
其實不用算王詡也知道,此時的孫武就是一條潛龍。
不過,他的解讀還差一點兒火候。
乾坤二卦與其它六十二卦不同,還需要參考全卦的卦辭來看。
乾卦六爻皆陽,初九之上為九二爻,爻辭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寓意結交伍子胥。再之上,九三的爻辭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寓意為伍子胥七薦孫武,九四的“或躍在淵,無咎”以及九五的“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寓意為協助吳王成就大業,達到人生巔峰,而上九的“亢龍有悔”,表明見好就收。
就是說,這一乾卦恰恰是孫武一生的真實寫照。
“卜物什麼的算了,我想測字。”這時孫武道。
“什麼字?”
孫武低頭思索了片刻,尷尬地一笑:“老師不要笑話我,此時我腦子有些亂。字嘛……一時半會兒也想不好,我的名字裡有個武字,研究的兵法也和打仗有關,要不就測個武字吧……”
“武?”王詡卻是一愣,下意識地重複了一遍。孫武要測的竟然是這個字,究竟巧合還是天意?
“怎麼了?”看到王詡神色有異,孫武疑惑的目光中生出了一絲緊張。
“哦,沒什麼。”王詡想了想,面色一正接著道,“此字乃一字三義。”
“一字三義?老師請說。”孫武身子正起,洗耳恭聽。
“第一為起,武者,吳也。”王詡分析道,“我知道你素有鴻鵠之志,而弭兵會盟後各國休養生息,少有戰事。北方戰場基本趨於穩定,唯有南方的廣闊天地尚未定型。所謂亂世出英雄,那裡正是你大展拳腳的最佳之地,因此你建功立業的地方是吳國。”
“老師的推算得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孫武馬上點頭,“徒兒飽讀兵書,不喜廟堂之上勾心鬥角,相比而言我更喜歡馳騁在廣闊的沙場,吳國的確是我的第一選擇。那麼,這第二層意思呢?”
“第二為中,武者,伍也。”王詡道,“你此去可結交伍姓之人。”
“明白了,老師。”
“第三為止。武者,無也。”王詡最後又道,“止戈為武,功成身退,豈非是無?”
單憑一個小小的“武”字,王詡一字解三義,從出世到入世絲扣相連,實際上已貫穿了孫武波譎雲詭的一生。
“燕雀豈無鴻鵠之志?多謝老師,弟子記下了。”孫武暗暗銘記於心。
當即他收拾行囊下了山,數日後到達了吳國。
之後,他按乾卦卦辭的啟示隱居在吳國鄉下,開始了半耕半讀的生活,繼續潛心研究學問,完善《兵法十三篇》,也暗暗等待建功立業的時機。
由此,隨著王詡這幾個形形色色的弟子加入,加上後來去往越國的范蠡,精彩紛呈的吳楚爭霸和吳越之爭在南方戰場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王詡的這幾名弟子將來的命運各不相同,除了同出鬼谷門下之外,其後還發生了千絲萬縷的交集,但令人稱奇的是,這些人居然由一個伍姓人的家仇國恨串聯起來。
這個伍姓人,便是伍子胥。
……
提到伍子胥其人,不得不提到吳國。
弭兵會盟讓諸侯國之間的紛爭減少了,可是各國中計程車大夫之流卻沒閒著,爭權奪利,內亂不斷,且愈演愈烈,可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鬧心。
在北方,仍然是人才輩出的晉國的天下,秦國依然強勢,齊國不溫不火。
在南方,楚國一家獨大,但有一個國家悄悄地強盛起來,那就是與楚國毗鄰的吳國。
八百年前,江南還是一片荒涼不毛之地,生活著上千支生產力落後的土著。
後來,周文王的兩個叔叔泰伯和仲雍借為父親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了這裡,定居於梅里。二人主動接受當地“斷髮文身”的習俗,並傳授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建立了勾吳古國。
之後歷經十九代,傳到了壽夢為君時,由伯國升級為侯國。
公元前584年,楚國大夫申公巫臣怨恨楚國大將子反逃到了晉國。晉國為了借吳國牽制楚國,便派申公巫臣出使吳國,教給吳國人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吳國從此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也逐漸強盛起來。
因為以前被楚國人欺負得簡直慘出了天際,一旦有了一些底氣,一點資本,吳國人便開始踏上了瘋狂而又漫長的報復之路。
因此這時候的吳國人每天就幹三件事,吃飯、睡覺、打楚國。
他們時不時起兵伐楚,從楚國身上撈點便宜,擾得楚國心神不寧。
不過那時的楚國自恃強大,根本不屑將吳國這隻小跳蚤放在眼裡,他們的目標更遠大,目光更高,就是聯合秦國制霸晉國,繼而問鼎中原。
可事與願違,公元前522年楚國卻發生了一件與孫武有關的事,給龐然大物般的楚國埋下了禍根,也證明了那句顛撲不破的名言,堅強的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攻破。
這件事便是,伍員奔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