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一百兩給母親治病,而有人許願得到一百兩用來享樂。同為希望得到一百兩,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第一種人會反饋給淮之恆純淨的香火之力,而第二種人會反饋給他駁雜的香火之力。
但光是香火之力是不夠的,除非他是那種全民皆知的神明,否則有一天香火淡去,那他的神力也會跌落。
等等……生人念力、香火……這不就是指信仰力麼?
淮之恆的心頓時熱切了幾分,他現在實在是太窮了!這個任務世界真是柳暗花明。
“小青,我們如今還剩多少盤纏?”
聽到少爺的問話,小青支支吾吾地說:“少爺,只剩下十兩銀子還有一些銅板了……都叫之前那些山匪搶走了,能留下這些還是小青一直帶著這個包袱……”
蔡錦書無奈扶額,這麼點錢,他能做什麼呢?買兩個僕人,置辦一間房屋、一畝農田?他重新跪倒在地,結結實實地在地上磕了三個頭:“小人求財,還望土地神大人應允,之後小人必將重重回報!”
淮之恆微微一笑,引動月華,從神像的雙目中迸射出一道射線。
蔡錦書頓時明白土地神大人這是准許了他的願望,踉蹌著站了起來:“小青,土地神大人這是在給咱們指示了,我們快去。”
“可、可少爺……現如今天都未亮……”
蔡錦書恨鐵不成鋼地用手輕輕敲了下小青的腦袋:“正是天未亮才好,若是天亮了,有人來了又該如何是好?!”
“也對,少爺不愧是……”
“好啦,我們現在就去,別磨蹭了。”蔡錦書打斷了小青下一波即將到來的馬屁。
主僕二人跟隨光芒走了小半個時辰,來到了三柏村的村口,一棵年邁的桃樹被風吹得簌簌作響。
“小青,我守在這兒,你去附近找找有沒有鋤頭,兩根。”
小青一溜煙跑開,這時候他們慶幸異族士兵們沒有將村子燒掉,否則他們如何才能挖土。
一炷香過後,小青趕了回來,汗津津地扛著兩根鋤頭。
“少爺,您要兩根鋤頭作甚?小青只有一個人,用不了兩根……”
蔡錦書沒好氣地說:“我不是人麼?快遞給我,沒時間了!……憋住,別說,挖!”
小青剛想讓少爺停下,便被喝止,眨巴眨巴眼,搶在少爺之前開幹。
一個時辰後,天微微亮起,露水沾溼了兩人的髮梢,一身泥土的兩人挖了半米深,總算挖到一個瓦罐。
開啟一看,裡頭竟然是白花花的銀子!足足有百八十兩!連地契都有!
這是淮之恆從村民家中搜集而來的,王朗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其中村長在這筆錢財中佔了個大頭。士兵也估摸想不到村長會有那麼多錢,明明住的房屋也並未好到哪去,貌似他們認為,多殺人就有獎勵,獎勵財產、官位、女人……因此這群異族士兵卯足了勁兒殺殺殺。
——尚且還不如野獸。
“太好了,少爺!”小青抹了一把額頭,半張臉就遭了秧,而他自己渾然不覺。
蔡錦書:“把土填好,快回去。”
回到土地神廟,蔡錦書便開始認真盤算起這錢應該怎麼花。有了地契,那麼整個三柏村都是他的,他愛怎麼樣就怎麼樣。
當務之急,還是買一些奴僕回來。流民他是不敢用的,不安分,放在身邊指不定出什麼事。而奴僕最好是拖家帶口的,這樣他們便更加不敢背叛。
御下之道,蔡錦書在家中學得很不錯。
主僕二人當日又休整了兩個時辰,便再度出發去了附近的鄉鎮。淮之恆在廟裡目送這對主僕離去,他們身上帶著的木雕算是一種單方面聯絡的媒介,只不過現在他的實力過於低下,還不能透過木雕看到遠處的情景。
一日後,從遠處傳來一絲微弱的香火之力,淮之恆盡數吸納,知曉是蔡錦書在供奉他。
就這樣過了三日,蔡錦書帶了三四十個人,浩浩蕩蕩地回到三柏村。一群人中以青壯年男子最多,其次是青年女子,老人和孩子也有幾個。
蔡錦書自己和小青住在村長家,其餘人則被分配到以前村民的房屋。
“這個時候播種已經晚了,好在田地並未荒廢,你們可以種些更快成熟的豆類和薯類……估計裡頭還會有存貨的苗子,你們先去把雜草拔了吧。農具沒有的跟我說,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蔡錦書掃了這群對他恭敬畏懼的人,說:“小青,神像都準備好了嗎?還要香燭等物呢?”
“都準備好了,少爺。”
“分下去吧。”
蔡錦書一聲令下,小青便去過一堆木雕神像和線香火燭。
一群剛進入新環境的奴僕都是蒙的:這是要做什麼?
“這位是此方的土地神大人,你們需供奉在家中,日夜用香火祭拜,心誠則靈,不可懈怠。”
眾人這才瞭然,既然莊主都這麼說了,那這位土地神大人必定是靈驗的,他們紛紛表示一定會做好。
三柏村漸漸重新安定下來,每隔幾日都會有人入住,這些神像也被淮之恆點化過,帶上了自身的氣息。
村民們的願望依舊是保佑風調雨順,在此之外,淮之恆能夠做到的,也都盡力實現。如此一來,他的名聲漸漸地往附近的城鎮擴散出去。
——這三柏村有位靈驗的土地神大人,只要向他保佑,必定能心想事成!
“土地神大人,求您保佑,讓我家這位惡婆娘早早去了吧!”
“求您大恩大德,保佑我家媳婦兒這胎生的是男娃子。”
“土地神大人,求您賜給我一些金銀珠寶,讓我家過上富庶的日子,以後保證會加大供奉。”
……
願望一茬一茬地傳過來,人世百態皆可見,淮之恆摒除一大堆凡人貪婪的孽欲,實現了幾個符合忠孝義的願望,不讓自己沾染上一絲冤孽。
好景不長,在秋收農忙之際,異族士兵再次南侵,一連攻破了好幾個城,好在蔡錦書早早寄了家信,蔡家眾人才能趕到三柏村。
只是這一遭,蔡家也損失了十幾個奴僕,還有蔡錦書年幼的三妹也因為在路上感染風寒而亡,被草草地埋在路邊,連碑也未立。
這個年代,夭折的孩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