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東夏人分散至各郡縣之後,生活環境有了大變化,甚至一些家庭陷入困境,但少年、孩子的學業卻依然被重視,一再被上下呼籲建學,總使館也曾想方設法,到李虎主政,李虎直接下令,要求但凡有東夏人的郡縣,每編必須有一小學,每郡必有一所少學,少年學業有成,歸國入大學。
為了先生夠用,李虎把自己身邊,他行轅編制的人都遣去學堂,並要求,每戶每年出五斗細糧,幫助補貼學堂教學、助學的先生,以及家庭貧困的學生,購買刊物和教具。要知道在靖康,五斗細糧在窮人家裡,足可做聘女的彩禮,所以每當傳到靖康人那兒,靖康人就會問:“誰交呀。”
東夏確實不禁他們入學,只是會出於公平,讓想入學的靖康人一樣交五斗細糧。
就這樣的條件,靖康人臉一下黑了。
但東夏人卻家家都交,家裡沒有人讀書,讀書的在國內,也一樣交,一些富裕的家庭還大手筆捐助,開口就是銀兩多少。
在易縣,李虎也捐了,而且是拿他自己的薪水捐的。
他以李二蛋的身份從軍作戰,戰功赫赫,已是高爵,加上官職俸祿,宗族上分撥的錢物,就算沒有石場,沒有掌握大量國家的錢,不能調動私莊田產,也一樣不缺錢花,總使館拿出來給他多少,他就捐出去多少,雖然最後會被統籌走,放到官莊去,但在地方上,整個易縣都知道,李虎捐了五千多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