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十分好學,即便不怎麼學習,愛有差等,還是愛無差等,也是人所共知的爭論。墨家攻擊儒家虛偽,儒家說墨家天真……當然了,這兩家在祖師爺死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全都四分五裂了。
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指望一群文人能夠為了崇高的使命,團結一致,去做什麼大事情,那是基本不可能的。
有趣的是,自從漢唐以來,尤其是兩宋理學大興之後,很多儒生都回避了這個儒墨著名的爭論,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他們談仁義,談王道,講聖賢之學,三綱五常……偏偏不願意談愛究竟有沒有差別?
其實儒家主張愛有差等,推己及人,這是很現實的,也是很正確的。
你不愛自己的孩子,愛別人的孩子,不疼自己的百姓,疼別人的百姓……完全是說不通的,真要是這麼幹了,只會被當成傻瓜,腦殘,二百五!
可問題是既然這麼明白的事情,為什麼沒人敢說呢?
道理其實也不復雜,因為歷代的儒者,尤其是理學,把三綱五常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變成了不可更改的天理!
仁義禮智,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都是正確的。所以才有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既然如此,仁義就不能存在差別,是放之四海,普天之下,不論華夷,全都行得通的。哪怕明知道那些藩國反覆無常,貪財好利,也要給他們豐厚的賞賜,一來是為了上國的面子,二來是為了維護心中的“童話世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