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陳留郡圉縣一處莊園內,人到中年的蔡邕,正與叔父蔡質,族兄弟蔡睦和蔡谷三人一起在客廳中商討司空橋玄徵辟一事。
對於朝廷的徵辟,蔡邕可謂心情複雜。蔡邕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師從名士胡廣。
喜歡文學、數術、天文,還擅長音樂。但是由於當時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導致朝廷腐敗不堪,蔡邕曾多次辭過陳留郡太守的闢請,還拒絕了朝廷的徵用。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權不法,聽說蔡邕的琴鼓得好,於是告訴桓帝,命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啟程。
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假稱生病,返回家中。此後,蔡邕便專心致志地做學問,對當時士人發起的社會活動也很少參與,日常大都是讀經和授徒為主。
他雖然低調行事,但名聲卻在圉縣這個地方傳播開來。蔡邕的散文善於碑記,工整典雅,多用偶句,頗受時人推重。
他寫《琅琊王傅蔡君碑》時,才二十歲。這件事傳開後,請他寫碑銘的,除官宦高門也有庶民百姓,蔡邕都是一視同仁,這更令世人對他敬佩有加。
本來按照蔡邕的打算,對於橋玄的徵辟,這次也算婉拒。但還是耐不住族人的勸說。
蔡氏以國為姓,但蔡國兩次受封,三次遷都,其民或遷或留,分佈面較廣,其民分散到各地,皆以國為姓。
時下陳留蔡氏雖還不是名門望族,但在圉縣這個地方也是族人眾多,有錢有勢的大戶。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蔡邕的身世經歷和親屬子女。蔡邕的六世祖蔡勳,好黃老,平帝時為郡令。
王莽初,授戒戎連率。勳對印綬,仰天嘆曰: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可事二姓哉!
遂攜將家屬,逃入深山,與鮑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曾祖父蔡勳,哀帝時以孝廉為長安邰長。
祖父蔡攜,順帝時以司空高第遷新蔡長。而蔡邕的父親蔡稜,字伯直,為人正直,不協於時,一生沒有任官,年五十二卒。
蔡邕的母親袁氏,為陳郡袁氏女,諫議大夫袁滂的妹妹。蔡邕對長輩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曾經臥病三年,蔡邕不論盛夏嚴冬、氣候變化,都沒有解過衣帶,七十天沒有睡過覺。
母親去世後,就在墓旁蓋一間房子住下守著,一動一靜,都遵守禮制。
自父親蔡稜在世時,蔡邕便與叔父蔡質一家及蔡明一家同居,及至蔡稜過世,蔡邕也是跟兩位叔父住在一起,如今三代沒有分家,鄉里的人都稱讚他品行好。
蔡邕的妻子趙貞女,乃是母親袁氏為他指定的。如今袁氏過世,今年三十八歲的蔡邕名下也有一子一女。
因此這麼一大家子蔡氏族人住在一起,日常的開銷也是頗巨。要不是祖父蔡攜就任過新蔡長,給蔡氏後人留下一些餘財,就憑蔡稜這輩,沒有額外的收入,基本就消耗殆盡了。
要不是後來袁氏從家中帶來一些嫁妝,也不會有蔡邕如今安逸的生活。
但這麼一大家族的人,總不能只吃祖宗基業吧,那不還是得早晚家破人亡!
所以當蔡質聽聞蔡邕被司空府徵召為掾屬時,立刻就發起了今日的家族議事。
此時蔡質坐在上首主位,苦口婆心地對蔡邕勸道:“叔父知道你覃思典籍,蘊櫝六經,安貧樂賤,與世無營的志趣,但你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你那一子一女以後做些打算吧,總不能讓你的兒子也像你一樣安貧樂賤吧,就算你兒子做到你這樣,你也不想你的女兒因為嫁妝簡陋而被夫家看不起吧。”蔡邕聽罷,皺著眉頭思索一陣,最終還是搖頭道:“兒孫自有兒孫福,如今我年事已高,就算答應朝廷的徵辟,又能做出怎樣的成績呢。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侄兒沒在官場做過事,到時只怕會弄巧成拙。非但不能做出貢獻,反而連累族人。”蔡質和兒子蔡睦及侄子蔡谷各對視一眼,兩人頓時明白其中的意思。
只見蔡睦呵呵笑道:“兄長何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兄長如今聞名於陳郡,太守大人幾次徵辟,皆是看重兄長的品學。現在更是連司空府也發來徵召令,可見兄長的才學在洛陽也是有名之人。兄長一直潛心治學,豈不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洛陽太學聞名天下,更是天下學子聚集之地,兄長既有教授學生之意,何不去洛陽走一趟,見識一下天下的才俊。”說到這裡,他看了一眼若有所思的蔡邕,又繼續開口道:“愚弟聽聞當今天子親自點名徵召了一個十二歲的稚童為天子侍讀,這人名叫吳詠,據說是整個天下人都稱讚的神童,不僅詩才無雙,而且聽說還神遊過太虛,在太虛中曾聽到仙人教授經學,甚至還默寫出二篇半《尚書》佚文,連當今的五經十四博士,都親自為其作序,想親自收其為學生而不得。”蔡邕聽完,有些心動了,他酷愛收藏書籍,《尚書》佚文對他的吸引力不可謂不大。
尤其是他還聽說,如今的太學院有一種刊印仙法,可以將數百卷《尚書》書簡刊印成薄薄一冊。
這種書冊他還有幸在圉縣一位蔡氏富人家裡看到過一次,當時他看過之後,十分震撼,喜歡得不得了,簡直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本來那位蔡氏富人想送與他,但是當他聽到這冊書籍是富人花費數萬錢,還託關係找人才得到的,蔡邕便息了心思。
所謂君子不奪人所愛,他若是接受了如此貴重的禮物,將來還不知如何償還此等大義。
但是他是真的想要這冊書籍,如今聽到蔡睦的話,心中頓時升起一股衝動,不過轉念一想,又有些洩氣,自己的家財可支撐不起這樣的折騰。
這時蔡谷突然開口道:“聽聞這次兄長能被司空府徵召,諫議大夫袁滂出了不少力,為此他還特意去求了汝南袁氏的袁逢,兄長可勿要辜負舅父大人的一片心意。”說著,他又嘆氣道:“伯父去世得早,伯母也是憂勞成疾而過世,她老人家在世時,時常擔心兄長一家的生活。就是病逝前夕還記掛著兄長今後的生活,更是拜託舅父大人對兄長日後給予關照。伯母此舉,當真是令我等汗顏啊!這次諫議大夫袁滂為兄長爭取到如此機會,若是白白放棄,只怕伯母泉下有知,也會對兄長有怨言吧!”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陳留袁氏與汝南袁氏。
要說袁氏的起源,時人都認為來源於舜,其後人轅濤塗是袁氏的鼻祖。
在《漢國三老袁良碑》上寫著:厥先舜苗,世為封君。周之興,虞閼父典陶正,嗣滿為陳侯。
至玄孫濤塗,初氏父字,立姓曰袁。秦末亂世時,袁氏先祖曾避難遷徙至河洛一帶。
漢興之後,又遷回故鄉陳地扶樂縣。可以說,自漢代開始,陳郡袁氏才是主脈,汝南袁氏也是從陳郡遷徙出去的一支。
不過汝南袁氏,自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為司空,京子袁湯為司空、太尉,如今袁逢和袁隗位列九卿,汝南袁氏可謂是顯赫於世,門生故吏也是遍及天下,朝廷中,汝南袁氏更是成為官吏集團中的首腦人物。
而與汝南袁氏想必,陳留袁氏就有些暗淡無光了,除了袁璋將家族從陳郡陽夏縣遷居到扶樂縣,再無有名的人物顯名於世。
如今的諫議大夫袁滂,在朝廷中也是獨木難支,因此他為了明哲保身,對各種勢力都不得罪,對任何事情都不發表自己的意見,簡直把自己活成了一個透明人。
蔡邕其實也有些明白舅父袁滂的用意,如今經過蔡谷這麼一提點,他眼眶立刻有些溼潤,聲含哽咽道:“你們不用再說了,我去洛陽應召就是!”蔡質等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臉上,看出如釋重負的表情。
等蔡邕發洩一小會,眾人都上前安慰幾句。最後還是蔡質拍了拍蔡邕的肩膀,嘆息道:“我們先回去了,你也不必如此勉為其難,若是你真的不想去,我們只當今日的話都沒說,以後咱們還是像以前那樣相處。只是諫議大夫袁滂那邊怕是不好交代。”說完,蔡質便帶著兒子蔡睦及侄子蔡谷兩人一起離開了客廳。
眾人走後,蔡邕思索許久,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去洛陽。如今他也人到中年了,錯過這次機遇,此生應該不會有機會參與朝政了。
其實他也不想一生就此默默無聞,更別說此次去洛陽應徵,還有光大蔡氏家族的想法,只是他覺得有些對不住自己的妻子和一雙兒女。
他的妻子趙貞女與他年歲差不多大,長子蔡行今年不過十五歲,長女蔡貞姬今年剛滿十一歲。
他這一走,留下孤兒寡母在家,雖有叔父一家幫忙照看,但心中還是頗為不捨。
因此蔡邕回到自己的內宅,看到妻子正在燈下教導一雙兒女讀書,又是滿臉的猶豫之色。
趙貞女看到自己夫君欲言又止,便吩咐兒女們去休息。她則是為蔡邕準備洗漱用水,伺候他更衣。
等到兩人一起躺到床上,蔡邕才輕聲說了要去洛陽應召一事。沒想到趙貞女只是驚訝一下,便笑著說道:“大丈夫為朝廷出力,為百姓做事,是理所應當的事,夫君不必記掛我們母子三人,我自會照顧他們成長。”說著,她又起身從箱子底部掏出一包金銀首飾遞給蔡邕道:“這些是我當年出嫁時,母親為我準備的嫁妝,夫君此去洛陽,想來需要花費錢財的地方一定很多,這些就交給你處理吧。”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