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溫馨提示:食用野生菌有風險,切勿冒險!”
三個直播間裡,不僅是畫面裡用加紅加粗的字型一直在提醒,超管們時不時還會發一句。
這事,得到了雲滇當地的支援。
他們最懂菌子的風險。
鏡頭給了特寫,一共五朵菌菇。
傘蓋的大小在五釐米左右,帶著泥土,看不太清底色,裡頭的褶皺非常密集。
四五個人蹲在那,或是掰開一點,或是聞聞氣味,或是洗去泥土。
直播間裡人多,在一堆問號之後,有人做出了正確的解釋。
雲滇的菌子萬萬千,裡頭不乏幾乎長得一模一樣的。
外表一樣,但一個能食用,一個卻是劇毒。
比如地下的幾朵菌子,這叫火炭菌。
也是統稱,包含了好多種類。
能吃的,叫稀褶紅菇、密褶紅菇,不能吃的,叫亞稀褶紅菇。
“亞”,只是多了個字而已,致死率高達70%,在雲滇當地,屬於中毒最嚴重的品種,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
由於長相極為相似,哪怕是行家,也會看走眼,一般人基本區分不了,甚至,需要專業人士結合顯微鏡或是分子生物學才能鑑定。
問題來了,如此相似的菌子,如何區分呢?
官方,或者長輩給出的建議一致。
就是不要採食這一類菌子,從根源上斷絕中毒的可能性。
“怎麼辦?這些都是我摘的。”
李沁很是擔憂。
“沒事,”楊天文安慰道:“看他們的架勢,都辨別的有些吃力,我們搞錯了,完全能理解,以後記得,不摘這種就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