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江南四月,本就是春和景明的好時節。
瀲豔韶光,放在書院、學塾這樣的所在,越發因純淨無擾,而變得美妙起來。
暖洋洋的風,拂過守寬學校的四個園子,惹得廊下花、池畔柳輕輕搖曳,也燻得人眼兒媚,心兒酥。
但在春風中穿行於各園之間的女子,並未沉醉於美景。
鄭海珠和黃尊素的妻子姚氏,她們不是閒閒遊樂的踏青麗人,而是提著渾身精氣神兒、琢磨學校事務的創業者。
姚氏今日一早,就引領出差回來的鄭海珠,將北、清、復、蕉四處學園教室,都看了一遍。
學校是在三月頭上開始進學生的。
首批來的孩子,其實並不多。
與縉紳或小康人家堅持後輩子侄科舉之路不同,大部分生活在松江底層的小手工業者、販夫走卒以及貧困農戶,寧願自家的男娃娃去大戶人家當小廝,或者去做酒樓商肆的跑堂、夥計、牙人,早些掙足娶媳婦的本錢。
對女娃娃的希求則更為簡單:從五六歲開始,幫著家裡幹活、帶弟弟(因為妹妹們應該一生下來就被溺死了)。
這樣趁手的小勞力,用到十四五歲,就可以嫁人,換來一筆或多或少的聘禮,貼補爹孃的日子,或者作為弟弟的老婆本兒。
鄭海珠以現代人的語言來鞭撻,這就是,急於將兒女的價值變現。
現代社會多少或愚俗或困頓的人家,都視之為常理,何況古代的父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