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七十二章 國子太學 學分制度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go-->

在徹底瞭解了軍事、經濟、外交以後,而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接下來在接下來便是在福寧殿召見了國子監司業權邦彥、丞蘇奕翔、主簿李智傑,同時召見了國子監兼任祭酒(校長)蔡京,一般國子監祭酒(校長)都是由朝廷大臣兼任,而具體管事的是司業。今日對於他們四人的到來,我便親自起身相迎,以表示對教育從業者的尊重,四人顯然是受寵若驚,連忙跪拜道:皇上如何大禮,令下官等惶恐。我便會心一笑,命人給四位賜座並對四人說道:教育是國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尊師重教乃是朕之責也,今日還得麻煩四位愛卿給朕好好說下目前朝廷的教育情況,今日朕願意當回學生。

四人都非常的惶恐,都紛紛表示不敢,並都說自己將盡力而為,客套完畢蔡京祭酒先自豪的說道:啟稟皇上,國子監於太祖建隆三年在後周天福普利禪院的基礎上建成,太學建成之後,國子監成為管理全國學校的機構,負責訓導學生、薦送學生應舉、修建校舍、建閣藏書、刻印書籍等事務,其所刻書稱為“監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元豐三年(1080),國子監內分立廚庫、學、知雜等三案,分管太學錢糧、文武學生升補考選等事務。

太學初創於慶曆四年(1044),是朝廷官學的主體。在慶曆新政的推行過程中,應國子監王拱辰、田況等人的要求,以錫慶院為太學,借鑑胡璦的湖州教法,邀請石介、孫復等大儒講學。大體而言,太學學生分為兩類,一為八品以下官員子弟,二為庶人之俊秀者。太學教學內容以偶經為主,但也有幾次調整,熙寧時,統習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後下官將黃老之學列為太學教材。大宋經過慶曆、照寧、崇寧三次興學,太學的規模達至最盛,每年共有學生3800人。太學的三舍法是在熙寧四年(1071),朝廷依王安石提倡的“三舍法”,將太學的學生分為外舍生(大學預科)、內捨生(本科)和上舍生(研究生)。其中外舍生達到3000名,內捨生和上舍生分別是600名和200名。隨著學生的增多,原來設在國子監內太學已經容不下這麼多學生了,為此下官便上奏朝廷,在京師城南新建辟雍,學校校舍為一千八百七十二間,建築形制外圓內方,將太學的外舍生遷到新建的辟雍,從而朝廷的教育事業達到了歷代的高峰。畢竟前朝唐代的全國國子監學生加起來才五百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