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白天都在皇城垂拱殿跟著老爺子及內侍官學習政務及熟悉各項事務。首先從外城開始給我介紹,京師自開平元年(907)梁太祖朱溫下詔,“升汴州為開封府”,本朝並沿用此名稱,在顯德二年(955)四月,後周世宗柴榮於頒佈【京城別築羅城詔】,次年正月羅城動工而建,逾年而成。為與原唐代汴州城(內城)相區別,故稱“外城”。本朝立國後,主要迫於軍事防禦壓力,曾對外城進行了十餘次不同程度的增修,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及九年(1016)、神宗熙寧八年(1075)、微宗政和六年(1116)的三次修建規模比較大。由於開封一帶土質鬆軟,不易築城,故從百里之外的鄭州虎牢關一帶取土築之,故外城堅密如鐵,受砲所擊,唯凹而已。外城周長五十里六十五步(1宋里約530米),外城護城河至神宗熙寧八年(1075)增修期間,大舉開濠至哲宗登極(1086)方告完工,方造就此時護城河寬十丈餘(約38米),深11-13.6米的規模,外城城牆到護城河之間約為30米,護城河二邊都種植了柳樹,城牆統一是白色的牆壁,硃紅的門戶,故此護城河成為京師軍事抵禦外敵的第一道前線。
所有的外城城門都是外面建造二座甕城,加上外城城門共三層,為了增加防禦效果,外面二座甕城的城門分別是左右二側開啟,而其中南燻門、新鄭門、新宋門、新封丘門的甕城,是正對城門開門,而且有隻有二層結構,因為這四座城門都是正門,都留有皇上御用道路的緣故。以方便皇上從內城經過御道(街)直達城南的玉津園等地、城東的宜春苑等地、城西的明池等地,城北的瑞聖苑等地,外城的南面城牆,城門有三座,正南的城門為南燻門,東南的城門是陳州門,邊上有蔡河水門,西南的城門是戴樓門,邊上也有蔡河水門,蔡河的正式名稱為惠民河,因為此河通往蔡州的緣故,所以稱為蔡河。外城東面城牆,城門有四座,東南的城門是東水門,是汴河流出京師的水門,此水門分別由中間的一個水閘門和二個陸行門(通津門/上善門)組成,水閘門方便水流和過往船隻,陸行門方便過往車輛行人,共並列三個門。東水門外還有甕城護衛,東南方的財富和百貨,均由此門源源不斷運入城內,從而形成了一處水路大碼頭及大型貨物中轉站。東水門往北便是新宋門,再往北是新曹門,最北面是東北水門,這是五丈河流出外城城牆的善利門,五丈河為漕運河流,自京師流出後東經蘭勞、定陶、鉅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濟水。外城西面城牆,城門有五座,最南面的新鄭門,往北是西水門,這是汴河流入外城西牆時的水門,西水門除了供船隻進出,在河的兩岸也建有陸行門。再往北是萬勝門,此門主要是商貿作用主要跟京西一帶的商貿往來之用。再往北是固子門,再往北是西北水門,此門是金水河流入外城城牆的水門,金水河是流經京城西北部的一條重要河流,是供應京城城內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河流,也是唯一直接流入皇宮後苑的河流。外城北面城牆,城門有四座,最東面的是陳橋門,這是大遼國使臣通行的驛路。往西是新封丘門,這是皇上北郊大祭的御用道路,再往西是新酸棗門,最西面的是衛州門。所有外城的城牆上,每百步(約1200米)都設定馬面(類似馬頭正面,用於儲糧禦敵,可使攻城者三面受敵,攻勢受阻)和戰棚(一種城樓防禦裝置),城牆上面密集地設定女牆(城牆上面呈現凹凸形狀的小牆,用於城頂防護和禦敵)。城裡的官道上,二側都種植了榆樹和柳樹,城中每隔二百步(約2400米)設定一座防城庫(存放護城兵器的庫房),由廣固兵維修建造,塗泥粉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