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劉大人侃侃而談,把如何開山取道說得彷彿自己親歷了那段歷史。
帶著沈南珣一路往東,走到了繞過了人工河道,走到了一處江水交匯的開闊處。
水中有一處露出水面的凸起,沈南珣看不出那是原本的山石,還是後來人工推起的。
劉大人又眉飛色舞地介紹了起來,“那就是我們江中心修的飛沙渠。”
沈南珣聞所未聞,之前見過的堤壩多是建在河流兩岸,不停加高加固,以防水量豐沛的季節大水決堤。
劉大人講江中心的渠是如何用石塊黏土稻草和竹籠壘起來的,又說江中,看不到的江底也有長長的裝著石塊的竹籠。
說飛沙渠如何讓水分流,做到無論豐水期大半水往山坳裡去,不至於對城鎮造成洪澇,枯水期又大量水往城裡走,讓城鎮有足夠的水灌溉。
又說河床上的竹籠如何讓泥沙沉澱下來,等枯水期就放撈沙船下去打撈沉澱下來的泥沙。
沈南珣越聽越佩服,聽劉大人介紹完,不禁感嘆,“先生大才。”
劉大人連連擺手,“這樣大的工程豈是下官一人能做成的,這民間啊,多得是治水修堤的能手,蜀地人民困於水患多年,竹籠是百姓自發上山砍竹子下來編的,每年枯水期的打撈也是兩岸百姓不計酬勞風雨無阻。”
劉大人看著扛著農具在堤壩上行走的農戶。
“窮山惡水並不出刁民,他們只是太苦了,他們也想有尊嚴地活著,只要有一點能好好活著的希望,他們都會拼盡全力抓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