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城市,屍體不算少見。
最醒目的莫過於熱鬧街道交匯處設定的刑場,犯了大事兒的人會在這裡被當眾吊死,以起到警示和彰顯權威的作用。
但這都是官方單方面的想法,公開刑場最後往往會變成民眾狂歡的聚集地。他們一邊喝著酒,一邊隨著絞繩下那人的自由落體而起鬨喝彩。
而對善於回收利用的外科醫生而言,絞死的屍體沒有太多的傷口,結構也夠完整,是解剖的優質材料。
優質歸優質,缺點還是有的。
一是受刑的大多為成年男性,缺乏多樣性,二是價格太過昂貴,一具屍體往往能抵上一位工人好幾個月的薪水。即使像醫院這樣的大機構,也很難做到長期不間斷的供應。
自從奧地利緊隨英法德的腳步頒佈了相關的《解剖法案》後,刑場上的屍體便被擋在了醫生們的解剖室外。沒人再會為了賣錢,而把一個偷了麵包的傢伙定罪成絞刑了。
劊子手走下歷史舞臺,掘墓人成了外科醫生的“好夥伴”。
在遠離主城區的地方,那些幽暗的小巷裡,飽受飢寒和疾病的人們會默默死去。只要耐心去發現,總能在貧民窟裡找到一兩具。
掘墓人經常會用一些上不了檯面的手段,把明面上“無人認領”的屍體轉手倒賣給醫院,賺裡面的差價。
這裡男女老少都有,種類繁多且成本支出非常低廉,只是在質量方面難以保證。貧民生存環境差,往往患有嚴重的肺炎、惡性腹瀉、寄生蟲病和大面積的爛瘡,死後這些因素會加速屍體的腐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