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之後的兩千年時間裡,以太並未佔據思想主流,甚至退出了大眾的視野。
這種情況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將以太重新拉回了舞臺。
這個人不是小牛,而是笛卡爾。
笛卡爾認為物體之間所有的作用力都必須透過媒介來傳遞,不存在所謂的超距作用。
因此,空間中不可能是一無所有的,而是充滿著一種叫以太的物質。
以太雖然無法被人體所感知,但卻能傳遞作用力。
在原本歷史中。
小牛雖然沒有明確表示贊同以太論,但他在寫給牧師本特利的一封信中曾說過一句話:
“一個物體可以透過真空超距地作用在另一個物體上,而不需要任何其他介質,這種觀點在我看來是荒唐之極的!”
因此後世普遍認為,小牛默認了笛卡爾的觀點,認為以太是引力傳遞的介質。
接著在1800年,托馬斯·楊發現了光的干涉現象以及光的偏振性。
這個實驗徹底讓波動說力壓微粒說,成為光本質的主流學說。
當時物理學家對光波的認識還停留在機械波的概念上,太空中沒有任何介質,遙遠的恆星發出的光卻仍能到達地球。
基於機械波的傳播需要介質的特性,當時的人們認為,必然存在某種介質在太空中承載了光的傳播。
於是乎。
以太再一次以介質的身份登上了科學史的舞臺。
它絕對靜止且充滿宇宙各個角落,充當了光波與力傳遞的介質。
如果沒有以太當時的經典物理學就不能自洽,將會面臨坍塌的風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