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臨沅北城牆,喊殺聲鋪天蓋地,潘濬一邊觀望戰事,一邊對諸葛亮道:“孔明,如此看來,今日臨沅必克。”
潘濬有此自信並不奇怪,劉景軍攻城完全可以用“勢如破竹”四字來形容,眼下臨沅城頭,到處都是劉景軍士卒的身影,臨沅守軍節節敗退,頹勢盡顯。
未等諸葛亮回話,潘濬又遙指臨沅城下的五座“巨樓”,說道:“此物真乃軍之重器也,無愧‘臨衝’之名。”劉景軍之所以進展如此順利,皆賴臨衝之功。
《詩·大雅·皇矣》有云:“與爾臨衝,以伐崇墉。”
《六韜·軍略》:“攻城圍邑則有轒轀臨衝。”
臨(車)與衝(車),原本俱為攻城器具,劉景研製出古典時代的攻城巨無霸“攻城塔”,將其命名為“臨衝”。劉景軍將士私下皆雲:‘臨衝劉君車。”
攻城塔於公元前四世紀末,由“圍城者”德米特里烏斯首創,此前無論東方,抑或西方,都有類似原理的移動塔樓,用於攻城作戰,但它們比起巨無霸一般的攻城塔,實乃小巫見大巫。
攻城塔作為複合巨型攻城武器,毫無疑問是古典時代,機械武器的集大成者。
攻城塔首次出現在中國歷史,是在元代,名曰“呂公車。”
或許是宋代發展出的技術,亦或許是和“配重投石機”一樣,被蒙古人引入華夏。
與配重投石機攻陷堅城襄陽相比,攻城塔表現就要暗淡多了,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原因很簡單,那時中國已進入火藥時代,縱橫世界戰場近兩千載的攻城塔,由於目標巨大,移動緩慢,面對管形火器無異於活靶子。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