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1945年4月30號晚,盟軍經過六年血戰,終於把旗幟插上德國國會大廈。
這個訊息瞬間傳遍全球,所有報社的編輯都連夜忙碌起來,準備在明天一早的報紙上刊登這則新聞。
位於比勒陀利亞的《泰晤士報》南部非洲總部大樓燈火通明,所有工作人員都精神亢奮,這注定是個不眠夜。
“如果是攻佔京都的新聞該多好——”負責版面校正湯姆林森略遺憾,歐洲戰場的熱度,在南部非洲所受到的關注,遠不如東亞戰場。
這不僅是因為南部非洲華人眾多,和《泰晤士報》報道的側重點也有很大關係,一直以來,《泰晤士報》對於歐洲戰場的關注度都嚴重不足,戰地記者傳回的新聞,推遲個兩三天見報是很正常的事。
真不是《泰晤士報》的編輯們有意怠慢,實在是不好意思,盟軍在歐洲的進展,讓《泰晤士報》的編輯們都羞於啟齒。
綏靖政策和禍水北引可不是什麼好事,歐戰爆發初期,小鬍子像熘猴一樣,將英法領導人刷的團團轉,跟小鬍子相比,英國和法國的領導人簡直就是弱智。
尤其內維爾在機場揮動著手中的檔案,宣稱為一代人帶來和平的那一幕,對比之後發生的事,堪稱荒唐。
接下來盟軍的表現同樣不堪,英國遠征軍裹挾法軍早早退回敦刻爾克就不說了,俄羅斯夥同德國瓜分波蘭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