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上文已經說明,偉大作品的深刻追求,未必讓多數讀者和觀眾看“懂”。但對此我必須立即說明,藝術的偉大不同於哲學的偉大,在於即使不“懂”,也要儘可能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很多偉大藝術的覆蓋面,遠遠大於能夠真正欣賞它們的群落,就因為它們都具有一種正面的“泛化誤讀功能”。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不少民眾喜愛歐洲古典主義音樂,只覺得好聽,而完全沒有領會其中的宗教精神。同樣,他們也會把梵高的油畫當作一種色彩亮麗的裝飾畫,而完全沒有領會其中的生命掙扎。這種現象常常受到某些具有“偽貴族”氣息的文化人嘲笑,而我卻覺得很正常。這就像,即便文化層次很低的人也會覺得晚霞很美,儘管他們完全不知道光學原理和氣象構成。在美的領域,“泛化感受”的天地很大,其中也包括“泛化誤解”。而且,越是偉大,越容易泛化。
泛化,是由不同層次組成的。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很多偉大的藝術作品在有意無意之間,構建了不同的泛化層次,讓不同的接受者自由安頓。甚至,有時也會故意提供“泛化誤讀”的層次,讓接受者即使誤讀也沒有脫離美的控制。
很多藝術評論家和藝術學教授為什麼那麼令人厭煩?因為他們總是試圖取消“泛化誤讀”的空間,使審美變得單一、刻板、枯窘。其實,他們以“正確”的面目導致了更大的誤讀。順著我前面有關晚霞的比喻,那天傍晚,很多孩子面對晚霞設想著童話世界,很多老農面對著晚霞講述著迷信傳說,沒想到那些藝術評論家和藝術學教授突然出現了,宣佈孩子和老農的錯誤,開始講授“正確的晚霞知識”。結果會怎麼樣?孩子走了,老農走了,晚霞也消褪了,眼前是一片黑暗。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