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沛公在沛縣,探聽到秦軍突然撤走了,心裡感到疑惑。後來才知道章邯南下是為了引誘魏國人出兵。現在秦軍果然打敗了魏軍,章邯就回去攻打臨濟城了,沛公就覺得這個章邯確實不簡單,就請來了子房和蕭何商議。蕭何道:“看來對付章邯不光有勇,還得有謀啊!”就在三人說話的時候,忽然項梁的使者到了。沛公就請使者進見。使者見到項梁後,就把項梁要他們去薛縣商討國事的事情說知了。沛公就對使者道:“請先生館舍中用飯歇息,我即刻商議此事。”使者出去後,沛公就問子房先生,應該如何行動。
子房深思熟慮後,就說:“過去七國並存的時候,各國互相侵伐,爭霸不休。唯獨秦國用商鞅之法,變成了強國。此後秦國就利用有利的地形,雄居在關中,然後虎視六合,內修政務,外推連橫,從此實力遠遠地超過了其他的六國。六國為了自保,不得已才用了蘇秦的合縱政策來抵抗秦國,秦國從此不敢走出函谷關作戰。可是蘇秦死後,合縱政策就隨之破產了,秦國的軍隊也殺出了函谷關,而六國的軍隊竟然一觸即潰。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是六國的軍隊中沒有出奇制勝的將才嗎?或者是缺少能攻慣戰的猛將嗎?都不是,就是因為六國之人各懷私意,不能夠同心協力去對付秦國,所以說上下不同欲者必敗!再比如說陳王,他在蘄縣建立張楚政權後,派了五路大軍伐秦。可是武臣第一個不聽他的節制,燕將韓廣也是邯鄲學步,跟著稱王。等到周文打到咸陽時,卻沒有一支軍隊支援他,周文的軍隊就成了一支孤軍。孤軍作戰,豈能不敗?後來章邯東出關門,陳王的各路人馬便節節失利。眼看敗局已定,可別的將領也都不來救援。不僅如此,他們還都心安理得地經營起了自己的地盤,做各自的王。想想陳王起兵之速,如急風驟雨;後來失敗之快,也似秋風落葉。正所謂‘其興也速,其敗也忽焉’。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各路義軍不能夠互相團結。我看現在起義的各路諸侯,他們也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戰,這些人根本靠不住。就目前形勢分析:秦國的主力部隊尚未動彈,粗略地估算一下,他們北方的王離部尚有三、四十萬正規軍隊,章邯部約有一、二十萬,關中少說也有幾萬兵馬,還有各地的守衛部隊,加起來總兵力不下五、六十萬,而將軍所部不足萬人,況且尚未參加過大的戰鬥,又缺乏嚴格的訓練。您要憑著現有的力量去和強大的秦國相抗衡,這不正是以卵擊石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