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計劃在十一月底發動的進攻行動被迫推遲,所以美軍加大了戰略轟炸力度,試圖牽制中國的空中力量。可惜的是,不但效果不明顯,損失還頗為慘重。到十一月十五日,美國戰略航空兵在中國本土方向出動了一萬四千餘架次,損失率高達百分之一點四,任務完成率不到百分之四十。在東亞、東南亞與南亞方向上,美軍戰略轟炸機出動了七千餘架次,損失率高達百分之一點七,任務完成率僅有百分之四十八。也就是說,在開戰之後,美軍已經損失了三百多架戰略轟炸機,取得的戰果卻非常有限。能夠看到的,只是中國的主要工廠開始向內陸遷移。
可以說,美軍前期的戰略轟炸徹底失敗。
雖然美國的戰爭機器在十一月前就已啟動,以極高的效率運轉,轟炸機的月出廠量在十月份還不到二十架,十一月上半月就達到了一百二十架,但是依然趕不上損失速度,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前進基地,無法為轟炸機群提供掩護,導致轟炸機要麼在遠離中國本土地方投射巡航導彈,要麼隻身突破中國的防空網。前者的轟炸效率不會高到哪裡去,後者則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當時,美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攻佔一座前進基地。
事實上,這也正是美軍總體戰爭規劃中,把攻佔西太平洋島嶼放在首位的主要原因。只有獲得了前進基地,才能掩護轟炸機,才能提高轟炸機的轟炸效率、也才能降低轟炸機的損失率。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