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158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說得嚴重一些,如果以色列在第十三集團軍到達之前攻佔了大馬士革,中國很有可能在戰爭的前兩年內被迫採取戰略防禦。原因很簡單,只要以色列穩住了戰局,美國最多隻需要增派一到兩個師的地面部隊,以及少量空中力量,之前部署在亞丁灣的第四艦隊肯定會前往東印度洋,堵住中國艦隊進入印度洋的通道,或者抽調一支艦隊前往西太平洋,協助美軍陸戰隊在年內發動戰略進攻。不管是哪種結果,都意味著中國的戰略被動局面將維持到二零五三年。隨著美國的戰爭動員工作全面開始,中國在二零五三年首先要考慮的將是如何進行本土防空。

由此可見,“約敘戰役”的戰略意義遠大於戰術意義。

戰鬥打響之後,即便情況嚴重不利,以色列國防軍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只是都失之交臂。

十六日凌晨,以軍首先在戈蘭高地方向上發起猛攻,隨即在南黎巴嫩發動進攻。

巴拉姆的意圖很簡單,透過在這兩個方向上的猛攻,消耗敵人把預備隊投入到無關緊要的地方去。

對於一場戰略性質的進攻來說,打掉敵人的預備隊比突破敵人的防線更加重要。

要知道,只要敵人有足夠的預備隊,就能及時堵上防線上的缺口,而進攻一方則得在防線上消耗更多的兵力。

戰後,曾有人就此指責巴拉姆,說他葬送了以軍。

在這些人看來,巴拉姆在戈蘭高地上的猛攻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他的戰術不但不具備運動戰的特點,反而退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水平,即以打陣地消耗戰為主,而運動戰本身就是以軍的強項。按照這些人的觀點,巴拉姆應該集中力量撕開敘軍防線,然後進行大縱深突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