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橫濱外圍巡邏的預警機根本沒有發現超低空進入的美軍戰鬥機!
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在反導作戰的時候,預警機得為戰區防空系統服務,因此都以跟蹤方式集中照射了巡航導彈群,為攔截導彈指引目標,導致四架預警機都忽視了來自南面的美軍機群。
這輪攻擊,美軍使用的不是導彈,而是反艦制導丨炸丨彈。
在之前的海戰中,中國海軍早已證明,配備了火箭助推器的反艦制導丨炸丨彈是戰術戰鬥機最理想的對海打擊武器。雖然這會增加戰鬥機的突防風險,比如必須讓戰鬥機在離目標足夠近的地方投擲丨炸丨彈,導致戰鬥機必須進入敵艦隊的防空攔截區域,但是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彈藥的命中率,從而提高攻擊效率。
反艦制導丨炸丨彈取代反艦導彈,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能夠突破敵艦隊防空系統的反艦導彈越來越大,而從第四代戰鬥機開始,內建彈艙就成為了主流配製,因此戰術戰鬥機很難攜帶大尺寸的反艦導彈。如果按照戰鬥機的彈艙尺寸來設計反艦導彈,其效能又難以得到提高。
在二零年代,美國海軍曾投資開發了一種針對F-35C內建彈艙的小型反艦導彈,結果只生產了四百枚,在服役五年後就退役了。主要原因就是,這種小型反艦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只有零點九五馬赫,最大射程不到一百二十公里,根本無法突破艦隊防空網,而且同樣得讓戰鬥機承擔巨大的突防風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