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布呂赫是中國大陸地圖出版社的譯名,臺灣譯成布魯日。據比利時的朋友說,布呂赫更接近他們的發音。
在中世紀,它是著名的港口重鎮。馬蹄石路,運河疏林,最高的是風車,最多的是城門。白石樓房已成黑色,地窖視窗緊貼河岸,記憶著千年前的貨物裝卸、潮起潮平。據說本來每家的小媳婦最愛坐在門口編織花邊,後來旅遊者多了,她們便躲進屋去,悄悄美麗又悄悄蒼老,留下一街安靜。
全城很少紅綠燈,卻有心照不宣的交通規則:行人第一,馬車第二,腳踏車第三,汽車最後。那你就放心走去吧,笑看馬韁緩緩拉住,車輛恭敬讓行。軀體是機械的上帝,軟弱是強硬的主人,在這裡,只有人,才是萬事萬物的紅燈。
這樣的小城,不能不讓人喜歡。
由此,想到了與城市生態有關的一系列問題。
記得十幾年前讀西方几位未來學家如托夫勒、奈斯位元等人的著作,知道人類在新的資訊手段面前已不必群體聚集、當面交往,因此城市文明將漸漸流散開來,獲得個體化分解。這種預言是以先進科技的普及為前提的,卻正恰契合我心底“文人宜散不宜聚”的陳年嚮往,因此深感欣慰。但是,多少年過去了,資訊手段的先程序度和普及程度已遠遠超出了預言家們的預言,但城市的個體化分解卻並沒有按照預言變成現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