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榮譽感也許會讓他們勇敢戰鬥下去,也許又會讓他們喪失戰鬥的勇氣,從而成規模的放下武器投降。這一切都是似乎是矛盾的,但也是客觀存在的。印度獨立後首位總理尼赫魯便希望成為亞洲及世界大國,但這種想法是建基於理想性的世界觀,希望以國際法建立全球新秩序、仰賴多邊主義機構、終結權力政治平衡,這種世界觀莫衷程度上跟印度當時獨立後無論軍事或經濟實力都相當有限這一客觀因素有關。不過這種思想在冷戰中並不實用,冷戰期間由於內政外交政策缺陷,印度政府讓國家在全球秩序中趨於邊緣,因為國內實施矯情的假社會主義政策,導致經濟成長不振;海外主張不結盟政策,立場又強烈親俄,所以印度在國際政壇上一直不受重視,這種情況直至冷戰結束,才得以好轉,也正是這個時候,印度才重燃建立大國地位的希望。在1962年中國與印度因邊界爭議爆發戰爭後,印度一直認為自己是“軍方裝備不足、措手不及,慘敗給經驗豐富、武力強大的中國軍隊,所以印度軍隊要洗刷恥辱。 為了能夠洗刷這個恥辱,印度人甚至去改變自己的對外策略,冷戰時期,印度大多將東南亞諸國視為美國手中的卑劣傀儡,但今天卻是為了東南亞而與中國一戰,而與中國的對決更是宿命性的,不僅僅在亞洲,甚至在非洲,印度也試圖證明自己能與中國爭奪政治及經濟影響力,同時印度大幅增進與美國的互動,不再如冷戰時期般彼此對立,甚至印度試圖與美國人走近關係,封鎖中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