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倭人瞭解大唐,但大唐並不瞭解倭人。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歷史上忽必烈兩次攻打倭人,固然是天時不利,有颶風為禍,但李曄覺得最大的錯誤是倉促出兵,對倭人的頑強認知不足,而且派出去的還是二線將領,以及高麗、南宋的降軍,諸將內部也有不諧,前期取得的優勢,卻始終無法開啟局面。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李曄需要倭國的國情來分析。
現在皇城司派去偵查似乎有些晚了。
一來一去,加上收集情報的時間,至少要一年。
還要徵調大軍,押送糧草,制定作戰計劃,選擇合適的時節避過颶風期,所有一切加起來,至少兩年以上。
不過,王審知對倭國起心思不是一天兩天,早在幾年之前,便與薩摩國府島津氏發生摩擦,最終激化為海戰。
後又透過海貿窺得倭國虛實。
五月末,王審知派第四子王延豐領使團入長安,彙報倭國國情。
此時的倭國大權旁落於藤原氏之手,醍醐天皇闇弱,上層貴族熱衷於宮廷貴族文化,參佛、音樂、遊宴。
以藤原時平為首的官僚日漸腐朽墮落,賣官鬻爵,驕奢無度。
與地方莊園主沆瀣一氣,搜刮倭人。
跟大唐一樣,班田制解體之後,農民大批破產,聚眾為匪,倭軍毫無戰力,聽之任之。
地方豪強地主趁機大肆兼併土地,並招募私人武裝,利用其擴張勢力,逐漸形成武、士階層。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