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55節

熱門小說推薦

張細妹機械地點點頭,看著滑桿一點點地走遠。

四小姐變了,變得越來越漂亮了。

但是又好像沒變。

“細妹子你發什麼呆,看到四小姐回來了高興昏了頭嗎?”

田裡的村民開著善意的玩笑。

“細妹子,你還不把豬草揹回去,豬兒等著喂呢,要是豬掉膘了,當心大管家找你說聊齋哈…”

張細妹揹著大揹簍慢慢地朝村子裡走去。

~~~~

跑在前面準備去報信的青壯朝張家大院飛奔而去,卻在村裡的祠堂私塾門口停下了腳步。

門口的壩子裡圍了不少的人,被人群圍在中間的有張老爺張萬春,大管家張福,還有三少爺以及私塾先生廖先生和新來的組建農會的李先生。

不過很明顯他們分成了兩派。

張萬春張福廖先生站一邊,三少爺和李先生站一邊。

此時此刻,張季賢和他爹張萬春正在祠堂的空地上對峙著。

原來張季賢被綁回張家灣的後,先是被關起來了,後來禁不住母親劉氏求情,說這樣光著不好,還是讓他出來吧,讓人看著他,只要不跑出去就行了。

於是張萬春就派了兩個家丁跟著他,只要他不出張家灣就行。

張季賢得了自由,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跑,可兩個家丁看得緊,而且老爹也給村裡人發話了,只要看到三少爺離了村子,就要把他攔下來,誰要是放跑了他,那就別想在村裡頭待了。

這一灣的人都是靠種張家的土地過活,他們祖祖輩輩都依附著張家,誰敢違抗張老爺的命令?所以張季賢試著逃跑了幾次都沒成功,反倒是連累了不少村民被責罰,所以他也就不敢輕易逃跑。

後來他就經常去私塾跟廖先生聊天,廖先生是除了他這個村子裡學問最高的人,勉強還談得來。

廖先生勸他道:“老爺家大業大,這裡有田莊,城裡還有鋪子,你不幫著老爺分憂解難還添亂,你看老爺這些天為你的事情都愁得瞌睡都睡不著了。三少爺,你就別鬧騰了吧?”

“我去參加革命軍,怎麼就叫鬧騰了呢?不革命,我們的國家能強大起來嗎?國之不盛,何來家寧?你們這是典型的落後思想,都像我老爹那樣,只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革命何時能夠成功。”

“哎呀我的三少爺,你別開口革命,閉口革命,革命難道就不吃飯了?”

兩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不過並不影響下一次繼續爭論,日子就這樣過去,張季賢也會抽時間給私塾裡的孩子講講課,說說外面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一個姓李的人來到張家灣。

這個叫李興洲的人據說也是廖先生的學生。

廖先生以前在會龍鎮上教私塾,後來被張萬春高薪請到張家灣來教孩子,張家的老大老二都是他的學生,老三也是他啟蒙的。

所以廖先生在張家灣很是受人尊敬。

李興洲是會龍鎮李家溝村的人,李家溝和張家灣就隔著一座老鷹山,家裡有田地,他的父親李茂全又在會龍鎮上做些小買賣,家境倒也還算殷實,所以有錢送他讀私塾。

李興洲私塾畢業後沒有繼續求學,也沒有接管家裡的小生意,而是去了寧城,重慶等地跑碼頭,長見識,學本事,後來在寧城找了份差事,聽說還混得可以,最近兩年回來李家溝村,說是要搞農會,在李家溝搞得熱鬧得很。

這不,李家溝的農會搞起來了,還搞得有聲有色。李興洲又到山這面的張家灣來了,就住在廖先生的私塾裡。一來而去就和張季賢相熟了,兩人雖然年齡相差十幾歲,卻相見恨晚很是談得來。

張萬春其實早就知道李興洲這個人。

從張家灣去會龍鎮翻過老鷹山就是李家溝村,有時候就在李家溝歇腳,而李興洲的老爹又在鎮上做買賣,誰不認識呢,跟張家也沒少打交道。

這會龍鎮的糧食多半都是張家在收購。而李茂全就在收糧時節幫著張家收購,和張家的關係很不錯,尤其是住在鎮上老宅的張萬禾。

李興洲小時候張萬春見過,只是這十幾年李興洲一直在外面,所以沒有好熟悉。

李興洲這次來張家灣,先還是以晚輩之禮來拜見了張萬春,說明要在張家灣辦農會,而且還出示了縣上的文書。

在以往,鎮鄉農會的職能是“對農學有精細之研求,務有切要之改良,以灌輸農民知識、增高農民地位,發達農民企圖。鄉鎮農會入會資格為,有農業學識者、有農業經驗者、有耕地牧場原野山林等物權者,有經營農業及其副業者。四項之中,只要合其中一項就可入會。事實上,當時把持各級農會的都是一些鄉紳和地主。農會組織一般不參與鄉村政治活動,對鄉村社會秩序並不產生影響。只是作一些農業技術知識的傳播。

因為李興洲是故交之子,又有縣農林部的介紹文書,再加上張家灣村的確沒有農會,張萬春為了顯示自己不落伍,所以對李興洲的到來持歡迎態度,只要幫著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他也樂見其成。

張家灣村是張家祖輩建立起來的,歷來是張家的當家人說了算,張家灣的村民要麼是張家的嫡系後代,要麼就是逃荒來的難民,被張家收留成為他們的佃農或者長工,張家給了他們活命的機會,讓他們有容身之地,還能有口飯吃,他們在張家灣村是老老實實勤勤懇懇。

所以張萬春就是張家灣的天就是張家灣的地。一切都是他說了算。

他同意李興洲留下,李興洲才得以住在私塾裡。白天跟村民們去田間地頭幹活,晚上在私塾裡辦夜校,教村民們認字,學習更多的農業知識。。

村民們都覺得這個李先生人不錯,懂得不少,幹農活也是一把好手,漸漸有不少村民聚集在他周圍。

連張季賢也經常來私塾這裡,跟李興洲越來越談得來。他雖然不懂農活,但是教村民們讀書識字說古論今還是可以的。

所以有時候李興洲不上課,就是張季賢給村民上。

之前張季賢覺得自己在張家灣是孤獨的,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他——認為他放著好好的少爺不當要去當兵打仗,簡直是腦殼有包(腦子有毛病),但是現在李興洲是他的知音,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論時局,談論南方的革命,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張季賢說起自己的遭遇很是遺憾。

李興洲:“季賢老弟,革命的途徑是多樣的,不只是去前線打仗才是革命,你沒去成廣州參加革命軍也不要後悔,留下還可以做很多的革命工作。”

張季賢:“嗯,我的同學帶話給我也是這麼說。可是我這心裡始終意難平,要不是我有個思想頑固的爹,唉,我早就到廣州了,我怎麼就攤上這麼個爹呢?”

李興洲:“我們的出身我們不能選擇,但是我們的出路可以選擇,只要你有革命的熱情,我相信你能夠有一番作為。”

張季賢:“李大哥,你說得太好了,革命的熱情我肯定有的,就是不知道該怎麼釋放,怎麼去做,我如今被困在這裡,就像……”

“季賢老弟,之所以有很多像你父親這樣的思想頑固的人在有意無意地阻擾革命,是因為沒有觸及到他們的靈魂深處,還有這些村民,他們不瞭解革命的重要性,看不到世界的變化,所以我們得讓他們明白,要讓他們瞭解,要把他們變成和我們一樣充滿革命熱情的人……”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