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51節

熱門小說推薦

這些人不是單獨出行,而是結隊出行的,這些人就是挑夫,背夫,專門吃這碗飯的苦力。

他們的擔子上和揹簍裡都是沉重的貨物。

民國時期的四川由於交通不便,別說沒有公路,沒有汽車,連馬車牛車都沒得,出門都是靠走路,很多地方都是爬坡上坎的,就需要用到挑夫、背夫來當搬運工運輸貨物。尤其是在川南一帶,那裡是四川重要的產鹽區。很多時候,從自貢的富榮鹽場生產出來的鹽,要用背鹽的民工一路從鹽場背到富順縣的趙化鎮,在這裡上船順沱江而下,運往下游的瀘州、重慶以及貴州等地。背鹽是個辛苦活兒,每人背上都是三四百斤沉甸甸的鹽袋,有的背夫甚至能背五六百斤。

寧城也有鹽場,雖然規模不大,但是也有不少挑夫背夫專門幹著運鹽的活。

而寧城的一些商家大戶自己還專門養個挑夫隊來負責販運貨物。

吳家生意做得大,就專門養著一個挑夫隊,從寧城到省城之間來回挑運貨物,把寧城的棉紗生絲土特產挑到省城,也從省城挑回需要的日用百貨洋玩意。

所以吳希澤對挑夫並不陌生。

他們去省城上學,放假從省城回來,都是跟著挑夫隊走的。

除了大戶商家養著專門的挑夫隊,寧城也有不少閒散的挑夫,他們一般聚在四個城門口攬活,遠近不論,有誰需要,就去城門口喊一聲,說好價錢,就跟著僱主出門,近的一兩天,走得遠的十天半月回來也是常事。

張家沒有自己的挑夫隊,需要的時候都是到城門口去喊,他家也就是需要運糧的時候才需要人,專門養個挑夫隊不划算,張萬春這個地主老爺可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像吳家做的生意大,省城,重慶和周邊城市都有生意往來,隨時需要人手。有時自家挑夫隊忙不過來,也還需要臨時喊挑夫,所以挑夫是很常見的。

這些挑夫帶著草帽,打著赤膊,面板曬得黝黑髮亮,褲腳高高挽到膝蓋上面,腰上纏著麻繩和汗巾,穿草鞋或打赤腳走在土路上依舊健步如飛……

挑夫們停在路邊讓滑桿過去。

汗水從臉上滑落,又順著胸膛和脊背流到腰上的麻繩和汗巾上,他們的表情是麻木的,甚至有些呆滯地看著滑桿上的老爺太太少爺小姐。

等滑桿過去了,他們挑著擔揹著揹簍又繼續前進,重複著枯燥而又沉重的行程和生活。

看著這些佝僂著背的人,吳希澤有些不自在。

他下意識地縮了縮身子,把頭低了下去。

他不能高高在上地直視這些人。

以往他和同學們去省城,跟挑夫隊同行,他們的行李由挑夫們挑著,他們空著兩手跟著挑夫前進,勉強還能跟上,那時他們是一起的,挑夫們還跟他們有說有笑,他不覺得有什麼,可剛才,他坐在滑桿上,居高臨下,他們站在路旁看他的眼神,亦或是強烈的太陽光刺痛了他的眼睛,讓他不能直視。

好在很快就過去了,挑夫隊伍被甩在了身後。

吳希澤把視線投向兩邊的田地裡。

田裡的禾苗已經在抽穗揚花了,吳希澤不懂莊稼,也看得出長勢良好,到了秋收的時候會有個好收成。

太陽越來越烈,這六月天頂著大太陽行路還真是要命呀。

好在沿途有不少大樹遮蔭,再加上又備了傘,撐著傘偶爾還有一陣涼風吹來,還不覺得有多熱。

但是抬滑桿的人就不一樣了。

他們其實也算挑夫苦力的一種,只不過他們是抬。

除了抬人,有時候也一樣的抬東西。

他們頂著烈日,汗水順著臉頰脖子不停往下淌,衣服早就汗溼了。

卻誰也沒有說一聲熱,喊聲累了。

他們只是機械地往前走,早點把僱主送到目的地拿到錢就算完成任務了。

走到一棵大黃果樹下的時候,張仲賢道:“在這裡歇一歇,喝點水再走。”

黃果樹下有一口井,還有一個草棚子,這是專門給過路人搭建的,可以休息一下,喝點水。

“要得。”

抬滑桿的答應著,把滑桿放下來。

僱主不喊停,他們是不會休息的。

張伯賢:“大家都下來活動活動。”

抬滑桿的去井裡打水了。

兩個侄兒下來跑跑跳跳的。

吳希澤問:“四妹,你累不累?”

張素芳:“吳三哥,我不累,你呢?你是第一次走這樣的路吧,恐怕不太習慣吧?”

吳希澤:“是有些不習慣,不是因為走這樣的路,我走路倒不怕,是因為坐太久的滑桿了,以前我跟你三哥他們從省城走回來。那可是比這遠多了,要走幾天幾夜呢。”

張素芳:“那是挺遠的,比到重慶還遠吧?。”

吳希澤:“其實,寧城到省城和到重慶的距離差不多,只不過到重慶可以坐船,又是順流而下,所以快得多,而去省城就真的是靠兩條腿了,除非坐滑桿。那也要走好多天呢。”

張素芳:“哦呀,那我以後還是不要去省城了,讓我坐幾天幾夜的滑桿簡直是受罪呢?”

吳希澤被張素芳的話逗笑了。

說道:“要是通了公路,有汽車就方便了。”

“汽車?”

張素芳知道汽車,但是還沒見過,寧城也沒有。

“吳三哥,你見過汽車嗎?”

“見過,省城的大街上多的是,還有一種腳踏車,一個人在前面騎,後面還可以載一個人…”

“真的呀。”

“真的,還有人喊腳踏車洋馬兒。

等以後去省城,你就看得到了。”

“去省城?”

張素芳還沒想過呢。

張伯賢走過來接過話茬:“通汽車?怕不是猴年馬月的事情囉。”

吳希澤:“我在省城的時候聽說要規劃修到寧城的公路了,聽說是駐軍的要求……這真要通了公路,到省城也就快了,以後去省城也不是難事了。四妹,以後有機會去的。”

張素芳:……

兩個小孩子跑過來嚷道:“姑姑去哪裡?我們也要去…”

吳希澤:“好,都去,都帶你們去,坐上汽車一溜煙就到了。”

二娃高興地喊:“哦,坐汽車囉,坐汽車囉…”

大娃纏著吳希澤問東問西

汽車什麼樣?跑得有多快?省城什麼樣?有些什麼熱鬧……吳希澤耐心地給他講。

張素芳從滑桿上取下一個竹筒,遞給吳希澤,“吳三哥,喝水,這是從家裡帶來的。”

意思是:不是外面的生水,放心喝。

“四妹,你喝沒有?”

張素芳:“你喝,那還有。”

天氣熱,出門不能缺水,大嫂專門準備了好幾個竹筒的薄荷水。

吳希澤接過竹筒痛快地喝了一大口,一股薄荷的味道,清涼又解暑。

歇了一刻鐘,又坐上滑桿繼續趕路,這次大娃沒和張伯賢坐一架了,而是黏著吳希澤要聽他講一些趣事。

吳希澤講得很大聲,連後面的張素芳都能聽見。

她撐著傘,也聽得入迷。

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會龍鎮。

鎮外一道小河一座石橋,過了石橋,張伯賢喊他們在橋頭的一家茶館門口停下。

“我們在這裡打尖歇腳,等下午再走。”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