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凡抗聖諭者,幾時可憫?”
“遵循聖諭者,何罪之有?”
這兩句話,立馬就給事件定了性,紹興、蕭山不得不從。
而浙江按察使、巡撫,則受到了訓斥,“苛待百姓,庇護劣紳,不曾體察皇上愛民之心!”
這一口鍋下來,誰背得住?
於是,秦衡等砸家毀契者,因遵聖諭,得免罪。
而作為禍患之源的田家,則不僅要求賠償其傷,還得被迫三代不得仕宦,參加科舉。
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兩代沒有一個功名,就算作是凋零,三代則泯然眾人矣。
公報更是以此事為例,發表《後人不復哀》文章,述說劣紳之苛,甚至因一句:劣紳猛於虎,再赴董其昌後事,而大火於天下。
這等社論文章,平白直敘,有理有據,引經據典,驟然聞之,令人不明覺厲。
江南的普通佃戶百姓,識文斷字的極多,此文章一出,簡單易懂,更添加了對雙減政策的解釋,一時間掀起萬重浪。
對於江南士紳們來說,簡直心有餘悸,惶恐難安。
原來,這件事讓他們想起了萬曆末年以來,持續二三十年的奴變。
早在明朝以前,社會上就出現一種身份低於平民的群體,唐朝以前叫臧獲,元朝時叫驅口,明朝時期叫賤民。
這部分人群大多來源於戰爭時期掠奪的戰俘、平民以及罪犯家屬等,子子孫孫世代為奴,隸屬於主人。
士農工商都可以參加科舉,但這種賤民則不行,只能世代從事於娼優等低賤行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