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軍出征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軍隊規模越大,所需要的準備越多。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後勤是第一位的。數千人的隊伍,說走就走還可以理解,但數萬人的大軍出征,準備幾個月是很平常的事情,一個月內能辦完,那都算是“兵貴神速”了。
東魏的後勤基礎一向都非常不錯,特別是在改革後,各大河道的關鍵位置都設定了“水次倉”,用於儲存糧草與布匹等戰略物資。
與此同時,高歡的行軍計劃還是很巧妙的:利用滎陽重鎮糧秣充足,河道發達的優點,邊行軍邊補給,同時在黃河白馬渡等地修建浮橋,一旦入冬,浮橋被冰凍住後就會非常堅固。
那時候魏軍之前擄劫來的大量牲畜便有用武之地了,黃河天塹將不復存在。
不過可惜的是,滎陽的輜重南下走水路到京縣囤積後,必須用牲畜拉車運送到密縣,然後透過挨著密縣的洧水,漕運南下到長社,以便大軍攻城作戰。
這條路線,如果不考慮天氣,那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甚至可以說效率還非常高。畢竟,中間唯一的一段陸路運輸:京縣到密縣之間的距離也不過三十里地而已,且沒有山林阻隔。
但是,冬天洧水會結冰,不能行船,而現在已經是快要入冬的時節,漕運一旦停止,運糧的成本將會大幅度提高。
乃至無法維持將近五萬大軍的後勤!
可以說留給高歡軍的時間已然不是很多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