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成接過看了看,廖煥之對於此事還是很上心的,針對目前的官員考核和京察制度提出了他的看法。按之前朝廷的規定,三年一考,針對在京官員同樣也是如此,考核以吏部進行主導,主要針對官員的施政情況再加上其他各方面進行評分,最終得出考核幾等的結果。
最終評分出來後,吏部將按照結果決定官員來年的升遷或者去職,這個制度一直都有,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對其又進行了更改和完善,隨後形成了一套延續至今的制度。
這種考核看起來似乎很不錯,而且也能體現出官員能力、品德等各方面的效果,另外還能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當年朱元璋之所以確定這個制度,應該也是如此想的,透過這種考核使朝廷能夠更好地瞭解官員的情況,也給官員帶來一定壓力和動力。
換而言之,後世企業中被吹捧的先進管理中“KPI考核”、“末位淘汰制”之類其實在中國早就有了,官員考核包括京察制度就是它們的祖宗。能者上,不能者下,領導崗位絕對不能一成不變,政府官員不是世襲,誰幹得好就提拔,乾的不好就下崗……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是不是經常在大會上那位領導的發言稿裡能聽到?其實只不過是如今這一套的另一種說法罷了。
可制度雖好,但也牽涉到一個執行的情況,這種問題從來就存在。再加中國曆來就不缺少聰明人,更有一個所謂的關係網。前者是個體,後者是群體,至於關係網,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地存在。向來由同窗、同科、同鄉,這三同為樞紐,從而形成了上至官場,下至普通百姓的龐大關係網。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