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尚書公,是誰請你來勸說我的?”
“不需誰勸,老夫是有感而發,不請自來!”
呵呵呵呵……
李承志一個字都不信。
與元英、元澄、元嘉等人相比,崔光也罷,劉芳與遊肇也罷,就如出淤泥而不染的三株蓮花。
當然,也有可能是形勢所迫:說到骨子裡,如今的漢、胡並未真的成為一家。官員普遍的潛意識當中,這依舊是拓跋鮮卑的天下。
說直白些,就是如崔光這樣的漢臣的主人公意識不足,自然就顯的超然事外,格格不入。
至少不會如元澄那般以己度人,盡是陰暗心思。也不會像元嘉那種滿腸滿腦的權益,有用之時就親熱如火,無用之時就棄如敝履。
但這三位也不是真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且絕不迂腐頑固,相反政治智慧相當高。
不然元恪臨終之際,為何獨選這三位做輔臣?
就是看準了他們不會同流河汙,但也絕不會置身事外。
當涉及到底限,或真的損害到國家之時,這三位就會當仁不讓的站出來,更至冒天下之大不韙。
就如崔光,眼見李承志將與高肇兵戎相見,進而動搖國本。便不惜得罪元英,甚至得罪高英,也要請魏子建往關中給李承志通風報信。
還是崔光,就因此事,早已與元英勢不兩立。但為顧大局,他隨時隨地都能拋卻前嫌,義無反顧的跑來幫元英擦屁股。
李承志覺的,這樣的人身上,是有光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