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資料就是世襲的橋樑,在大明,土地就是最大的生產資料。
興安確切的知道了陛下為何要對土地進行集體化農莊化,目的就是減少這種世襲制的危害。
相比較收租,出海貿易,會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
朱祁鈺拿起了桌上的奏疏,處理著來自京師的政務。
沈翼沈不漏作為戶部尚書,延續了戶部一貫的、一毛不拔的特性,和計省一起,對大明的支出,進行了吹毛求疵的盤查。
一如往常的抱怨著以工代賑的龐大支出,一方面又在積極推動著以工代賑,因為沈翼也明白,要想富先修路,這路是必須要修的,但是昂貴的造價,也讓沈不漏牢騷滿腹。
“沈尚書作為師爺是極為合格的。”朱祁鈺看著手中的奏疏感慨地說道。
沈翼在奏疏中提出了自己的諫言,他認為景泰通寶到御製銀幣之間需要新的貨幣,景泰通寶的價值太低,御製銀幣的價值太高。
換算到後世就是大明眼下的貨幣只有一百元和一分幣,這顯然是不符合貨幣規律的。
一枚御製銀幣等於七百枚景泰通寶。
既然要推行記賬貨幣,就應該完善整個貨幣體系。
在這個基礎上,沈翼希望增加大小錢以便民。
具體而言是增加面值為十的景泰通寶銅錢,這是小錢,再增加面值為一錢銀的御製銀幣,這是大錢。
這樣大明就有了銅錢、十枚面值銅錢、一錢銀御製銀幣和一兩御製銀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