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箜哧~”
1639年11月5日,清晨九點,新加坡要塞建築工地上,兩臺巨大的蒸汽機發出吃力的嘶吼,壓榨出極限的動力,催動兩臺龍門吊,從遠道而來的大明海軍目前僅有的一條7000噸級的運輸船上,將一根巨大的炮管吊起,然後緩慢的朝著事先建設好的炮位上移動。
“慢一點,再慢一點。左側有些低了,抬高,抬高,好,穩住。繼續前進。”
在施工現場,大明方山科學院的孫元化、宋應星,大明建設部、國防部的各級官員,以及地方上的中南總督等,全都把脖子後仰到極致,緊張的看著被鋼纜懸掛在半空中的巨大炮身。
“真是大啊,哎,果然,我們海軍還是喜歡管子粗的東西。孫先生,這炮的引數如何?”
因為早年為了研發無煙火藥和各種炸藥,除了手指被炸掉了三根以外,孫元化的臉上也是各種燒燙傷的集中地。聽到大明海軍總司令李國助上將的詢問,他轉過頭來,在那張皮色明顯不一的臉上擠出一個笑容:“好說,上將軍,這門305mm要塞炮,陸軍給的代號是巨兕。自重35噸,25倍徑,最大射程超過一萬米,不過,經過我們反覆的實驗,若要有效殺傷,最好還是把目標放到8000米以內。方山火藥實驗室為其配備了專用的穿甲彈、燃燒彈,每枚炮彈根據填充物的不同,重量在360~380公斤之間。採用水壓機械供彈,若是炮手操作熟練,大約三分鐘可以射出一發。”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