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當國君和大夫互相僵持不下的時候,就需要引入外力才能打破僵局。一般來說春秋初期國君會從國外引入外力抗衡大夫,比如秦晉之好,就是國家聯姻,互相幫忙,互相守望,靠國外的人來壓制本國的大夫。
但到了春秋後期,秦晉治好也沒用了,從國外尋求外力支援無異於是自尋死路,在時不時發生滅國戰爭的時代,把國外軍隊引入自己國內太不明智了。
所以面對士大夫的以下克上,國君其實也已經是弱勢群體,難以找到能夠幫助自己的外力。有人說可以去找其他貴族,但事實上其他貴族也對國君的位置虎視眈眈。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時候差點成為齊君的救世主,奈何孔子的力量還不足以和齊國田氏抗衡,同時孔子主張恢復周禮,而國君自己都是違禮的存在,引入孔子雖然能制衡大夫,但國君自己也得打自己的臉,所以只能和孔子說再見。
舉目四望,面對以下克上的困局,國君能相信誰,能依靠誰?法家最終振臂一呼,表示能靠我們。
可惜目前法家還沒成型,遠水解不了近渴,是指望不上法家了。
到底從哪裡尋找外力?大統一之後的漢朝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外戚,用孃家人制衡大夫。後世皇權基本都是這個套路,用外戚制衡大夫,然後又靠士大夫制衡外戚,玩平衡。
不過春秋時代連老婆都不能信,畢竟能做丈夫的男人滿大街都是,老爹卻只有一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