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此臺來歷,只可見明隆慶年間進士郭思極所撰《重建魏臺記》:“父老相傳,以為其地即鄉者段幹木所廬,而文侯所軾焉者也。”
其實,這只是場代人設祭的誤會。因為,魏縣在西漢時才置,戰國時雖屬魏地,但僅為小邑,魏武侯時在今大名縣西南魏城置魏之別都,可見此禮賢臺與魏文侯無涉,更與段幹木無關。
同樣美麗的誤會,也發生在山西介休。
在去介休之前,只知道綿山是介子推的。登上綿山之後,才知道它“還是”段幹木的。當地已樹碑為記:“此段幹木當年隱居後經常會友的地方。段幹木,戰國時魏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拒不做官,魏文侯登門拜之為相,他決意避而不見,逾牆逃來綿山。文侯每乘車路過綿山,都要向他伏軾致敬。”
段幹木的事蹟很簡單,也很非凡。
《高士傳》卷中此段文章不長,照錄如下:
段幹木者,晉人也。少貧且賤,心志不遂,乃治清節,遊西河,師事卜子夏。與田子方、李克、翟璜、吳起等居於魏,皆為將,唯幹木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見,就造其門,段幹木逾牆而避文侯。文侯以客禮待之,出,過其廬而軾。其僕問曰:“幹木布衣也,居軾其廬,不巳甚乎?”文侯曰:“段幹木,賢者也。不移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馳千里。吾敢不軾乎?幹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勢。幹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勢不若德貴,財不若義高。”又請為相,不肯。後卑己固請見,與語,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過齊桓公者,蓋能尊段幹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