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崇禎七年六月二十二日,立秋。
三日之內,劉承宗從武威綠洲調動的萬餘軍隊陸續抵達古浪堡,一時間兩萬餘大軍雲集古浪,狹窄的古浪山口處處營盤,炊煙遮雲蔽日,旌旗滿山滿谷。
隨著張天琳、魏遷兒兩個有獨立作戰能力的大營抵達,更多塘兵加入到遮蔽戰場的壓迫推進當中。
古浪堡外的中軍大營。
一份由虎賁營軍官彙總前線塘兵簡圖,整理而出的輿圖擺在劉承宗面前。
整個輿圖繪製了南北長二十里、東西寬五十里的戰場地帶,在這片戰場上,密佈著三十四條南北貫通的山嵴穀道,以及一條由古浪驛到黑松驛的交通要道,並且完全被松林、杉林、白樺林所覆蓋。
除了輿圖西北角的柳條河沿岸,以及東南角的黃羊川沿岸,道路之間幾乎沒有可供營級單位展開列陣交戰的地形,即使最寬的交通要道,也只有二三百步寬度。
這樣的細碎的地形地塊,決定了劉承宗在***上必須考慮小隊作戰,而小隊作戰,塘騎就是這場戰役的關鍵。
「馬祥,抽調各部塘兵,組成二十四路塘騎營,分東西兩路,西路沿柳條河鋪開,向南直撲烏鞘嶺;東路沿山道展開,把敵軍壓在黃羊川。」
聽到這個命令,中軍塘騎千總馬祥面上犯難,道:「大帥,我們沒這麼多塘兵啊。」
塘兵編制是每塘五騎,二十四塘組成一路,劉承宗張嘴就要二十四路塘兵,這個龐大編制需要兩千八百八十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