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去做學問。”劉協哈哈一笑,半開玩笑地說道:“是我耽誤了你。”
“臣也覺得自己更適合做學問。不過陛下沒有耽誤臣。若無陛下指點迷津,臣就算做學問,也是整理舊典,訓詁字義,終究只是些紙上文章而已,並無新義。”
楊修露出一絲笑容,抬手一指。“如今則不同,臣上可仰觀於天,下可俯察於地。天地之間,大有文章可做,而且都是古人沒有做過的新文章。”
劉協來了興趣。“比如說?”
“比如說兩小兒辯日。”
劉協一愣,轉頭看向楊修。“說來聽聽。”
“陛下還記得用琉璃片演示光影嗎?臣反其道而行,揣摩日與地之間當有一琉璃鏡片,透過正斜位置的不同,使朝日大而近,午日小而熱。”
劉協再一次沉默了好久,一是揣摩楊修的邏輯,二是對楊修的聰明表示羨慕。
這廝……真聰明,僅由透鏡的演示就推理出了接近真相的答案。
“怎麼沒聽你說過?”劉協問道。
換作普通人,有了這樣的發現,肯定會大肆宣揚,第一時間在邸報上公佈自己的發現。
楊修聳聳肩。“臣畢竟是一郡之守,只能偶爾想一想這些問題,當作公務之餘的消遣,不可能全力以赴,又何必與人爭一時長短。公開言說,必有人反駁,往來反覆,太浪費時間。”
劉協搖搖頭,表示不贊成楊修這個觀點。
科學發展,尤其是初期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研究方法時,是非常依賴個別人的智慧的。一兩個智者的靈光一現,就有可能開啟一個新局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