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十年前,李志奇、李志希雙胞兄弟曾透過周志敏女士,向我索取毛筆字,我信手拈來,在宣紙上寫下“不比較,不計較”。後來他們在影藝界相互合作,彼此提攜,傳為佳話。一名弟子曾問我:“您當初怎麼想到這樣的句子呢?”我反問他:“人生種種煩惱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呢?”只見他沉思片刻說道:“比較和計較。”
的確,人的煩惱無明都是從“比較、計較”而來:襁褓期間,嬰兒運用觸覺,“比較”誰的疼愛多,藉著哭聲表達自己的“計較”;上學讀書時,又“比較”誰的分數高,“計較”老師是否偏心;踏人社會以後,則“比較”誰的待遇好,“計較”老闆是否公平;即使父母去世了,還要“比較”誰的財產分得多,“計較”遺囑是否公正。有了“比較、計較”,一切的分別於焉而起,紛爭也應運而生。像古來兄弟反目乃至骨肉相殘的慘劇,著稱者如七國之爭、八王之亂等等,莫不是由“比較、計較”而引起。
童年時,父母經常外出,我雖上有兄姐,下有弟弟,但目睹家事無人料理,便自動負起灑掃烹煮的責任,並且包辦一切採購事宜,由於我不比較工作多寡,不計較事務繁雜,八九歲時就“多能鄙事”,從中學習權宜輕重的掌握,對於日後的做人處事助益甚大。
十二歲披剃出家後,到佛教學院讀書,當時的生活十分清苦,我不曾穿過新衣,都是撿別人往生後的衣服穿;也不曾飽食一餐,半個月才有一次米飯可吃,湯內無油、無菜,清清如水。在偌大的道場裡,人多事繁,冤枉、委屈在所難免,而封閉、棒喝又是當時叢林教育的特色。十年的參學生涯瞬目即過,許多人半途而廢,我卻將一切磨鍊視為“當然”的訓練,“不比較”人我是非,“不計較”待遇好壞,因此得以安心修道,自覺法喜充滿。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