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比如說梁素素和梁興這兩段,一開始我在想,如果把梁興安排在第五位,或許觀眾就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位在外辛苦掙錢養家的父親突然得知女兒跳樓自殺的噩耗時的心情。然後梁素素的故事放在最後,進一步展現她的心路歷程到最後崩潰自盡,說不定可以讓整部作品的編排變得更合理。”
“對,我也這麼猶豫過。”方友文點頭。
他解釋道:“但後來我還是決定用起伏線而不是直升線的構架,假如以梁素素的跳樓為結尾,情緒的推進太高、太猛,反而顯得‘不真’,會有種過了界的煽情感。”
“原來如此。”曲楠立刻懂了方友文的用意。
“起伏線”和“直行線”是秦絕教課時的常用語,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把劇情節奏和情緒發展量化成數值曲線圖。
起伏線指的是起落交替,線條相對光滑,而直行線又分直升和直降,有更加明顯的“節點”,相對尖銳。
一般來說,好的影視作品都需要張弛有度,所以這兩個用語只是從大框架上做的一個粗糙劃分,意思到了就行。
比如《熔爐》,它的前期和中期就走的是起伏線,但從法庭情節開始便一路直升,一直到角色“琴”情緒的繃斷,然後接了一段琴殺死其他孩子們的過渡,最後再次直升,結束在琴殺死院長張牧復仇的節點,爆發得酣暢淋漓。
如果畫成曲線圖,就能輕鬆看出《熔爐》後半段的總體趨勢是上升的,而且走勢陡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