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清晨。
陽光透過窗簾照在床上。
沈默睜開眼睛,從毯子裡伸出手,在枕邊摸索著,什麼也沒有摸到,驀然坐起,看到那本《吉檀迦利》躺在地板上。
伸手撿起,小書太乾淨了,乾淨得異乎尋常。從昨天開始,這本書無時不在折磨著沈默的神經。橫看豎看折騰到頭大,生生一點線索也沒有。
吉檀迦利的第五個秘密到底是什麼?難道教授說的並非這本書,而僅僅是“吉檀迦利”的本意?根本不可能。“吉檀迦利”在孟加拉語中意思就是“獻詩”,沒有別的歧義。而現在,一提到吉檀迦利四個字,人們往往首先想到泰戈爾的這本詩集,因為這本詩集太有名了。1912年,五十一歲的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就是憑藉這樣一部僅有一百零三首詩歌的小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部以“獻詩”為名的詩集,自始至終都透著一種神秘感。從《吉檀迦利》問世以來,有很多人試圖對其中時時透出的宗教資訊進行解釋,但沒有任何一種解釋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吉檀迦利》有太多太多的謎。沈默的神經已經變得脆弱,脆弱到不可觸控。
將書丟在床上,像丟一塊燙手的山芋。沈默起身,拉簾推窗。
更多的陽光擁進來。
窗外是無垠的大海,在陽光下閃著粼粼的波光。
沈默眺望著大海。
“人心就像一潭水,只有靜下來,智慧的月光才能形成完整的倒影。”夏青教授的教誨言猶在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