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交惡、沙特宣戰、各酋長紛紛支援、禮薩汗退位、巴列維出任伊朗新國王……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政治交易讓世界猝不及防。靜下心來後,細心地人會發現,在這次的外交和軍事行動中,楊秋直接摒棄了以往徵詢英法美等國意見的處事原則,毫不客氣的介入戰爭,並將在波斯灣有重大利益的英國排除在外!
無論後來有什麼樣的解釋,但有一點是歷史學家們公認的,那就是在1915年統一併經歷24年的發展後,雖然國內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楊秋領導下的中國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透過這場戰爭,豎立亞洲領導者的形象!對此反應最激烈的就是英國,但張伯倫和議會還沒來得及表達一下憤怒,緬甸淪陷、日軍回頭進軍孟加拉和德國再次向波蘭增兵等訊息,再次無情擊碎了大英帝國的幻想。
英國選擇沉默後,法意美等國更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插手伊朗戰事。當然,他們可不是好心,而是等著坐收漁利,所以除了缺乏石油的義大利外,其餘國家紛紛勒緊對華出口,尤其是對沙特和波斯灣的出口更是被全部收攏。
這是一段艱難的歲月,楊秋很明白,在世界局勢未徹底分明前,他必須單獨的面對全世界!所以此戰的意義不僅決定中蘇的命運,更上升到他的亞洲政策是否能實現。所以下達命令後,他拒絕了許閣森和詹森等人的會面要求,靜靜地等待著前線戰報。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