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林景春的瞭解,蘇詠霖為了應對自然災害,設計了一整套非常詳細可靠運轉有效的方案。
比如某地出現水災旱災,當地的水利工程就是第一道安全閥門,透過放水蓄水的調節,能對沖掉災害帶來的部分影響。
而當本地水利系統無法調節災害帶來的影響的時候,就說明災害規模龐大,並非簡簡單單可以應對,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
而此時,發達的交通運輸基礎又能給調運糧食提供便利。
足量的糧食從沒有遭災的地區進入災區,很順利地平復了災區的糧價,手裡有糧,心裡不慌,發達的基層組織手握大量糧食,就能夠安定地方。
於是一場在封建社會能鬧得人相食的自然災害往往在大明地方沒有引起任何社會動亂。
損失當然是有的,可是這種損失的程度遠遠不至於到需要中央介入的程度,地方上自己根據朝廷的《緊急災害應對管理法》協調就能處理掉這些事情。
而在這種事情的應對上,地方復興會組織往往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大明優秀的基層組織總能快速響應應對災害,從而將災害控制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不會影響全域性,於是始終沒有大規模的災害與次生災害影響到明國的內部穩定。
古時候的一次區域規模的災害往往會導致一個更大區域的社會危機,進而導致一場全面的社會動亂,對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於需要中央出動軍隊平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