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守江必守淮的事情,不只是劉錡,南宋朝中的有識之士也早就提出來了,他們也希望朝廷可以改正。
奈何紹興和議之後,南宋生怕與金國產生什麼摩擦,本身淮南地也面臨著黃河改道和氾濫的風險,投入大筆資金構築長期軍事防禦設施有點划不來。
萬一大水氾濫,就足以把淮南地的軍事防禦設施全部沖毀,到時候血本無歸,賠錢的還是朝廷。
這樣一考量,主和的南宋政府幹脆定下了重點防禦長江各大渡口而不是重點防禦淮河的決定,將防線後移。
一來避免黃河氾濫帶來的危險,二來也能增加軍事緩衝區,防止和淮北金國擦槍走火。
一旦開戰就準備放棄淮南,以淮南地拉長敵軍補給線,增加宋軍防守獲勝的可能。
而且萬一戰爭期間黃河氾濫,那麼宋軍就等於躺贏,不戰而勝,北方軍隊不敗而敗,豈不是美滋滋?
懷著這樣的想法,南宋的這一策略一直被貫徹下來,哪怕是金國覆亡之後,這一策略也得到了充分的延續,沒有被改變。
而當劉錡從京湖戰區調防到淮南戰區的時候,就發現南宋政府不在淮河一帶設下防禦的做法實在是不太安全,便屢次上表要求駐防淮河沿岸的重鎮。
他打算把總指揮部設在淮南重鎮揚州,分兵防守寶應和盱眙,三地互相策應,以此力保淮南不失,又打算駐軍清河口,以監視、阻擋明軍可能的南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