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有電影產業的!
20世紀60年代後期,臺灣電影產量曾高居全球第三位,從七十年代的年產二三百部,到九十年代的年產二三十部,再到兩千年之後的年產十部不到。
為什麼?
都想做侯小賢、楊得昌……
那個時代,極具人文氣息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時代整體地漠視了市場與主流觀眾,無視了電影的娛樂性本質功能。
拍賠錢電影!
你們這麼拍,觀眾就不看電影了!
侯小賢自己也曾經感慨:臺灣電影現在連商業片都拍不出來了,大家還拼命在拍參展片,《悲情城市》其實是一個很不好的例子,因為大家被誤導以為那是一個常態。
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平女士曾經說過,一個良性的電影市場,合格的商業型別片應該佔到七成以上,這樣才能活絡電影市場,畢竟電影依舊是一個需要和資本打交道的藝術。
都這麼說,但是金馬獎還是以藝術電影為主導!
抵達臺灣當天,沈林進了一家電影院,海報全都是好萊塢電影,《百萬美元寶貝》、《飛行家》、《十二羅漢》、《刀鋒戰士3》、《拜見岳父大人2》……
張艾嘉的《20 30 40》,沒有海報,真的像朱延坪說的那樣,掛在了樓梯口的位置……
——臺灣電影市場已經是好萊塢的托拉斯壟斷市場,你敢在影院張貼其它海報,好萊塢駐當地的分公司直接暫停供片……
對了,焦雄平是這五屆的金馬獎主席,也是在她的推動下,金馬獎開始廣邀內地電影參與金馬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