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於定國斷豪才楊惲案,大展雄才,深得劉詢喜愛,一路高升,位居丞相。
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御史大夫杜延年年老體衰,被免職,劉詢立即提拔於定國擔任。作為“中興之君”,劉詢很英明,沒埋沒人才,例如沒胡亂地將張敞給殺了。在中央集權主義時代,千里馬重要,伯樂更重要。
扶大廈於將傾,劉詢扭轉皇權即將崩潰的趨勢,使大漢走向正軌,可以說是一代明君。但在生命行將結束時,有一件事始終讓這位聖明之君放不下,他放不下的乃是兒子劉奭。劉詢英明神武,兒子劉奭卻孱弱好儒,只懂虛文腐禮。劉奭的柔弱個性,不能全怪他,應該從他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背景找尋原因。
劉奭八歲就被立為太子,生活優越,是一朵長在大樹下的小花,與劉詢這根早年流浪在民間的勁草不同。環境能塑造人,劉詢早年生活艱苦,因而他堅忍果決,能夠經受大風大浪;劉奭是一個不懂生活艱辛的孩子,從未受過生活的磨難,也未經歷過人生的風雨,更不會懂得人心的奸詐。
大漢君王治國,講求“外儒內法”,表面上玩儒家功夫,以仁禮治國;內裡施展法家手段,以嚴刑酷法為後盾。劉徹是這樣的君王,劉詢也是。劉詢為鞏固皇權接連處死趙廣漢、韓延壽和楊惲等朝廷要臣,其子劉奭卻不能承受。劉奭上書劉詢,說刑罰太過苛刻,應該用儒術治國。劉奭這句話,體現了他闇弱的性格特徵和好儒的思想趨向。劉詢告訴他,治國方略講求“外儒內法”,否則大權必然旁落。劉奭沒經受過與外戚、士大夫和宦官的爭奪戰,不能理解劉詢言語的深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