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自高祖劉邦被圍白登山之後,漢朝對匈奴一直採用和親政策,擺出臣服的姿態。到了武帝的時候,國家富強,海內安定,有了與匈奴較量的資本,況且武帝本是個不甘心雌伏(比喻屈居下位,無所作為)的鐵血人物,於是開始重新勾畫漢匈的關係了。對匈奴,到底是該戰還是該和呢?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主動請求和親。這該是武帝首次經手對匈奴事務,他沒什麼經驗,所以“下議群臣”。
百官分為兩派,一派是主戰,另一派是主和。
主戰代表人物是時任大行令的王恢。王恢是燕地人,多年來戍守邊郡,對匈奴的境況非常熟悉。他主戰的理由是:匈奴人反覆無常,雖與我們和親,但轉眼間就背盟棄約,翻臉比翻書還快。多年來,我們雖不斷忍讓,但他們卻如同慣壞了的孩子,不知悔改不說,還越來越過分。這次他們請求和親,大概是希望再從我們這裡騙取些財貨罷了,不如不答應他,而發兵攻打,一舉將其制服。
主和代表人物是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過大功的宿將韓安國。他反對王恢說:正是因為匈奴人不講信義,所以我們才不能出兵,就算我們將它擊敗,也很難控制,而且他們的土地不適宜耕種,得到了又有什麼價值?況且派軍出關千里去作戰,勝負難料,敗多勝少,強弩之極,矢不能穿縞素,衝風之末,力不能起鴻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不如同意他們的請求,與之和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