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公元前266年是秦國曆史上的轉折之年,在這一年,秦昭襄王聽從魏人范雎的建言,將宣太后、魏冉等人趕下秦國的政治舞臺,並且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從此奠定了秦國在戰國末期的成功策略。
秦昭襄王嬴稷在過去40餘年的時間裡,一直活在宣太后的鐵腕之下,沒有實權。但他並沒有能力反叛,只得將自己的不滿深藏。
政治上的遊刃有餘讓宣太后在秦國的地位如鐵桶一般牢固,她將私生活和國家大事融為一體,而不是所謂的“公私分明”;她能夠不顧別人的忌諱,在大庭廣眾之下,為了國家利益而坦言自己的隱私;她能夠在面對摯愛之時有萬種風情,但是如果威脅到了秦國的利益,她便會毫不手軟地將其殺掉。所以秦昭襄王對宣太后,一方面有著為人子對於母親的愛戴,另一方面則有著為人下者對於上位者的敬畏。
即位後的秦昭襄王一直在等,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要真正地實現自己親政,就需要達成三個條件:第一,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和決心;第二,有賢者的輔佐;第三,魏冉失去民心。等這三個條件成熟後,秦昭襄王就可以將宣太后的勢力推翻,自己執掌政權了。
公元前271年,一個影響秦國在戰國後期外交策略的關鍵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范雎。
韓愈《馬說》中論述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縱觀整個戰國曆史,哪個國家擁有人才哪個國家就可以獨霸一方:魏國有龐涓,故而能夠在戰爭中無往不利;齊國有孟嘗君,是故能夠一舉成為東方大國,天下英雄雲集響應;趙國有廉頗、藺相如,所以一向虎視眈眈的秦國才不敢輕舉妄動。然而,這些人都沒有善始善終,龐涓最終自殺在馬陵之戰的無邊血海中;孟嘗君因為害怕被齊國國王殺害,故而離開齊國,並給予其致命一擊;廉頗最終老矣,雖能日食鬥飯,在別人眼中,卻沒有半點用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